机场里,刘晓庆的身影看起来有些疲惫,左臂用绷带吊着,神色里藏不住一丝倦意。她对着镜头坦白,现在比去年累多了,有时候甚至感觉走不动路。这句稀松平常的抱怨,从她嘴里说出来,却像惊雷,因为在大家印象里,刘晓qing这个名字,根本就和“服输”、“累”这些词不沾边。
那个曾经为了拍《小花》,硬生生跪着爬完整条山路,膝盖磨得鲜血淋漓的女人,如今也感受到了岁月的地心引力。这突如其来的脆弱感,反而比她过去所有强势的姿态,更能击中人心。我们习惯了她像一棵长青树一样永远挺拔,却忘了任何血肉之躯,终究敌不过时间。
别说75岁,就连很多20出头的年轻人都没她那股劲儿。剧组里熬大夜,综艺上玩游戏,现实中去爬山,她好像永远是精力最旺盛的那一个。网络上,她能亲自下场手撕那些企图靠她上位的男人;银幕上,她敢挑战和自己年龄相差几十岁的角色。这种生命力,已经成了她独特的标签。
她母亲当年一句糙话,却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记者问起女儿,她妈想了想说,这姑娘争强好胜到什么地步呢?
“就算是吃屎,她也要吃屎尖尖。”
这句话听着不雅,却精准无比。从年轻时在农场干活非要超过所有男劳力,到后来进入演艺圈,这股“吃尖儿”的劲头,贯穿了她的一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票还是两毛五一张的稀罕物,张艺谋和陈凯歌还在圈里摸爬滚打。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硬是创造了一亿票房的奇迹。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有差不多四亿人次走进电影院,就为了看她。
拿奖对她来说,不是荣誉,更像是理所应当的囊中之物。第三届百花奖,她同时提名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对别人来说提名就是胜利,但她不,她觉得两个奖都该是她的。为此她还偷偷花钱去打探内部投票结果,得知自己只拿了配角奖,气得不行,觉得评委没眼光。
这种旁人看来近乎狂妄的“配得感”,恰恰是她能量的来源。她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值得最好的,所以才敢去争取,去拼抢。这份理直气壮,反而让许多在生活中习惯了自我怀疑的人,感到一丝羡慕。
后来电影圈觉得她到顶了,她扭头就扎进了话剧舞台。当时很多人等着看笑话,觉得一个电影明星演话剧肯定要露怯。可刘晓庆的字典里就没有“不行”这两个字,你越说我不行,我越要做给你看,不但要做,还要拿光所有奖。
她真的做到了,国内的话剧大奖拿了个遍,甚至还把演出开到了大洋彼岸。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该功成名就,安心养老的时候,她又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开始在影视剧里演起了小姑娘。
“丫头教教主”这个帽子,就是从那时扣在她头上的。六十多岁,在《隋唐英雄》里和比自己小26岁的郑国霖演情侣,被对方一口一个“丫头”地叫着。这画面让很多观众感到了生理上的不适,一时间嘲讽声四起。
到了73岁,她还在《冰雪狙击2》里演十几岁的女主角丹娘,而演她父亲和恋人的男演员,都比她小了二十岁。网络上的批评几乎要把她淹没,但她本人毫不在意,甚至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
她的逻辑很简单,我年轻时能把老年的慈禧演得深入人心,凭什么我现在就不能演个小姑娘?在她看来,年龄只是个数字,演技才是衡量演员的唯一标准。这种逻辑,在讲究“少女感”的娱乐圈里,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异常自洽。
前阵子《封神》大火,她还公开表示,自己现在这个年纪,照样能演出妲己的妖媚。这话一出,嘲讽的人少了,理解她的人反而多了。大家慢慢回过味来,她这么做,已经不是为了证明演技,而是在对抗整个社会对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的刻板印象。
她的一生都在做着离经叛道的事。在上个世纪那个保守的年代,她作为顶级女星,敢于公开离婚;她经历了八段恋情,四段婚姻,从不在乎外界的指指点点。她总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女人的价值,不需要男人来定义。
“以前是我领先了时代,现在是时代赶上了我。”
她对新事物的嗅觉总是异常敏锐。当功成名就的演员们还在犹豫要不要下海经商时,她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当主流影视圈对短剧嗤之以鼻,认为那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时,她已经拍了两部,部部都是热门。
她总能精准地踩在时代的风口上,别人还在观望,她已经下场实干了。这种杀伐决断的魄力,让她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折腾出一番名堂。
但终究,身体是最诚实的。这次摔伤,以及那句“走不动路”的感慨,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那个仿佛拥有无限精力的“大女主”,也开始被身体机能的衰退所困扰。这或许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感到“力不从心”。
这对她,对所有和她一样不服老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警醒。再多的名利,再旺盛的斗志,终究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来承载。赚钱很重要,但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零。
对刘晓庆而言,或许拍戏本身就是她的生命力之源。让她彻底停下来,可能比身体的衰老更让她难以忍受。75岁的身体或许限制了她的行动,但那颗永不服输的心,依然在熊熊燃烧。活得够本,活得精彩,这大概就是她对自己一生最好的交待。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