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债务困局,500亿再卖48座万达广场断腕自救,而他的儿子王思聪考研才刚刚开始
2025年5月,中国商业地产界掀起巨震——王健林再次出售48座万达广场,这一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这已是万达2025年第二次大规模资产处置,年初已出售5座广场,而2024年全年累计出售26座。此次交易金额高达500亿元,接盘方阵容堪称"全明星":由太盟投资牵头,联合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等资本大佬共同接盘。
交易细节显示,这48座广场覆盖全国39个城市,包括北京银河万达、上海颛桥万达等一线城市核心资产,其中年租金收入超3亿元的"现金牛"项目占比达40%。值得注意的是,万达虽出售产权,但仍保留运营权,继续收取管理费,这种"卖产权、留管理"的模式正是万达自2017年起推行的轻资产战略延续。
债务压力是抛售的主因。截至2024年底,万达商管有息负债高达1316亿元,其中237亿元需一年内偿付。更严峻的是,珠海万达商管四次IPO失败触发了对赌协议,需向投资者支付巨额回购款,涉诉金额累计超180亿元。王健林个人名下80亿股权被冻结,融资渠道基本堵死。网友戏称:"以前是买买买,现在是卖卖卖,首富变'老赖'了。"
万达的轻资产转型始于2015年,核心逻辑是"输出品牌管理,不持有物业"。2024年万达商管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23%,但自持广场数量从巅峰期513座降至约300座后,租金总收入却同比下降12%。这种模式虽降低了负债,却也带来新的挑战。
积极影响是有的,500亿资金可覆盖2025年上半年约200亿元的债务兑付需求,避免违约连锁反应。剥离重资产后,万达不再承担物业贬值风险,专注其擅长的商业运营。:腾讯、京东的加入可能带来数字化升级,如智慧零售场景融合。
潜在风险也很大,过度依赖管理输出可能导致质量控制难度增加,如网友担忧"万达广场会不会变成腾讯广场"。轻资产模式下,万达仅能获得租金分成,大约为净租金30%,无法享受资产增值红利。太盟等资本方持股比例上升后,万达在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可能减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冀志斌指出:"万达的轻资产转型是特定企业战略,不宜过度解读为行业趋势。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资本与运营间找到新平衡点。"
当父亲忙于"卖卖卖"时,王思聪正悄然构建自己的商业版图。2025年其主导的寰聚商业管理公司引发关注,该公司资产规模超60亿元,已布局70余个项目,最引人瞩目的是预计2025年5月开业的泰安寰聚文旅中心。该项目投资37亿元,将打造华北最大室内四季滑雪场,并创新性地将动物园引入商圈。
首次涉足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商业地产,收购北京朝阳区某商业综合体30%股权,溢价率不足15%,被视作"抄底"行为。通过普思资本向AI教育企业注资2.3亿元,其中1.1亿元来自万达集团,形成资本联动。其潮牌"球员工"在2023年双十一销售额破5.2亿元,成为个人IP商业化成功案例。
不过王思聪也并非无所担忧,财务方面也遍布阴云,与父亲共同持股的大连合兴投资公司累计冻结金额近60亿元。名下上海豪宅降价1200万急售,标志性粉色劳斯莱斯以520万元拍卖成交。熊猫直播破产后,其电竞公司股权质押给腾讯,涉及金额12.8亿元。
5月,Ins显示其携女友在土耳其度假,乘坐价值3.5亿的私人飞机,与万达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部分人批评他"父亲卖资产儿子炫富",也有声音赞赏其"逆境中另辟蹊径"。但本人始终未公开回应家族企业危机。
王健林与王思聪的路径分野,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传承与转型的深层矛盾。父亲坚守实体商业的"老兵突围",儿子探索新消费的"轻骑兵战术",这种差异在危机中愈发明显,王健林坚持"商业生态+资本运作"的重度运营,即便轻资产化也不放弃对商业流程的控制。王思聪更倾向"IP+流量+资本"的轻量化打法,如文旅项目强调"年轻力""微度假"概念。王健林曾公开表示:"管理十几万人太辛苦",对儿子接班不抱期待。王思聪则通过媒体透露:"想证明不靠万达也能成功",其商业布局刻意避开父亲的主战场。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万达危机本质上是一场传统商业模式的生存考验,而王思聪的尝试代表着新一代对商业本质的理解。无论成败,这对父子都已成中国商业文明迭代的活标本。"
随着48座万达广场易主,王健林的商业帝国已大幅收缩,但轻资产模式能否助其重生仍是未知数。而王思聪的文旅项目即将迎来开业大考,其商业能力将接受真正检验。这场父子各自的"背水一战",注定将成为2025年中国商界最富戏剧性的叙事之一。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