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李嘉诚地产项目造假被查:如何去解读这个微妙而又重要的新动向?

熊猫贝贝小可爱 · 昨天 17:41
#夏日生活打卡季#
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146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5月份,因抛售全球港口而受到舆论冲击的李嘉诚和长实集团,再一次成为了热搜榜上的话题关键词。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5月21日,香港廉政公署开展了一个代号叫“战鼓”的执法行动。
1.jpeg 图片来源:网络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代号有什么感想,反正我个人第一反应,就是“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这么一个调调。
有意思的是,这次行动最引人注目的是,李嘉诚名下公司被查出在一个项目中有违法行为。
2.png 图片来源:网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出售港口一事悬而未决的同时,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因楼盘偷工减料被香港廉政公署调查。
这个事情,就很有看头了,不知道,这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巧合?还是必然?
反正历朝历代,古今中外,被官家盯上,拿到台面上来说事,只要是个商人,恐怕都不会觉得是件好事吧?
话说回来,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公司涉及此案的,还是李嘉诚老本行——房地产,该地盘为观塘安达臣道首置盘地盘,由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在2020年5月以49.5亿港元投得,项目共有6座大厦,提供近3000个住宅。
然后,有10个涉案人员因此被逮捕了。
这10人涉嫌触犯行贿、受贿、串谋诈骗及使用虚假文件等罪名,以在项目内钢筋工程中偷工减料,并在工程没有获批的情况下继续施工。
目前,该项目已经被叫停,正如李嘉诚已烂尾的巴拿马港口转卖项目。
一前一后,一大一小,围绕在香港前首富,纵横商场70年老狐狸李嘉诚这一系列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2025年5月21日关联李嘉诚旗下公司房地产项目经营问题被查的动向详细梳理,结合几个重要的事件背景,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个动向对应的信号和本质,并对事件后续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阅读提示: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3.jpeg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李嘉诚旗下项目被香港廉政公署查处 楼盘偷工减料问题曝光,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2025年,对于李家的生意来说,完全可以说的上“流年不利”。
5月23日,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因楼盘偷工减料问题被香港廉政公署调查。
5月21日,香港廉政公署宣布侦破一起涉及住宅开发项目贪污造假案件,涉事楼盘为长实集团开发的观塘安达臣道“港人首置盘”项目。
该项目地块由长实集团于2020年5月以49.5亿港元竞得,计划建造6栋近3000户住宅。其中1000户将以市场价8折出售,作为港人首次置业的上车盘。
香港廉政公署通报称,该项目钢筋工程分包商为提高利润,涉嫌向工程监督人员提供贿款、礼物等,换取对钢筋工程质量的宽松监管及文件造假,导致6栋楼钢筋数量不足及移位。上周,廉政公署以涉嫌行贿、受贿等罪名拘捕10名男子。经风险评估,大楼整体结构无危险,已要求提供补救措施。
涉案钢筋工程分判商涉嫌多次向总承建商员工及顾问公司的驻楼盘监督工程人员提供“甜头”,包括贿款、礼物及代付奢华消遣开支等。
廉署调查发现,楼盘多处钢筋工程出现不同程度偏离获批图则设计的情况,涉及钢筋数目、间距、粗细及位置等。调查还发现,有分判商使用的钢筋材料及扎铁工人数量均有减少。
4.jpeg 香港大公文汇网相关报道
在行动中被捕的10名男子,包括一名总承建商的员工,以及5名分判商的东主、经营者或员工,其余4人为涉案顾问公司的驻楼盘监督工程人员。他们涉嫌触犯行贿、受贿、串谋诈骗及使用虚假文件等罪行。
廉署表示调查仍在进行,不排除采取进一步执法行动。
长实集团回应称,高度关注此案,支持廉署行动,正与房屋署讨论后续处理。
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长和实业、长江基建集团和电能实业是其家族的四大龙头企业,其中长实集团长期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在香港和内地多次拿地,此番港府发现的问题,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李嘉诚方面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廉政公署信息公布的次日,也就是5月22日长实集团有召开2025年度股东周年大会,长和管理层并未出现在长和股东大会现场,李泽钜等高管均通过线上视频参加会议。
在被问及对经济前景的看法,长实集团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李泽钜表示如今环境复杂,所以“不敢预测”,最紧要是保证集团业务以及现金流,他表示现在主要是“小心驶得万年船”。李泽钜提到目前最重要的是集团财务健康,有专用资金去应对不可预见的任何事,“有财务实力,遇到风浪会较易顶得住、捱得起。”
对于香港住宅市场,李泽钜表示“我们新楼盘的推出一直以市场为导向。我们的卖楼策略一向贴近市场。(客户)如果是自用,并且负担能力又可以的话,现在买房应该不会是一个大问题。”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来源权威,一目了然。
5.jpeg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这个动向的背后,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



这个动向,最大的看点,其实是长实的回应。
很明显,长实方面很淡然,没怎么当回事,好像在说,你们为什么要大惊小怪啊?
为啥李嘉诚他们如此有底气呢?
因为,廉署公告上,也已经说到,经风险评估,大楼整体结构无危险,已要求提供补救措施。
也就是说,这个偷工减料的问题,不影响建筑结构的问题,做些相应加固整改之类的就没太大问题,在这一点上,李嘉诚他们搞了这么多年的房地产还是懂的,所以不着急。
其次,施工方,向监理方行贿,属于第三方责任,在法律上,没有太大的关系,扯不到他们身上去,最多就是管理失责的问题,因为在廉署公告中所说的那些受贿的“工程监督人员”,并未说明是否包含了长实自己的员工,因此,也不好去随便推测。
假设,即使有他们的员工参与其中,最后还是一个贪腐的问题,对公司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因此,长实和李嘉诚们,也觉得也只是抓人和罚款的问题,影响有限,所以在其回应中,不痛不痒地丢了一句——“高度关注此案,支持廉署行动,正与香港房屋署讨论后续处理。”
这话什么意思呢?
翻译过来,就是,这事我们知道了,我们坚决支持廉署的判决,现在我们已经派人去接洽和商讨此事的处理办法了。所以,这就是长实和李嘉诚们处之泰然的基本分析。
而且,这样偷工减料的事情,在业内很多老板都干过,法不责众,李嘉诚心理清楚得很,也会有所凭依,自然也就不会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大乱阵脚了。
对此,对很多自媒体的说法,李嘉诚只会一笑而过。
但是,李家,当下肯定需要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香港的廉政公署,为什么在此时大张旗鼓地,把这么一个“小事”捅出来?
为啥高调推出了一个“战鼓”行动,这又是什么意思?
类似的剧本,其实在英国也出现过:
在2020年,欧洲通信技术设备的订单被李嘉诚拿下,但是同年李嘉诚却又将其转卖给当地其他企业,将近1.6万个通信设备塔总价值高达718亿。
而在2021年的11月份,李嘉诚更是将伦敦大楼卖给了韩国企业,拿走了105亿元。
2021年12月14日,李嘉诚更是将旗下125架飞机,以及两个往返于中欧的航空公司,卖给了美国的凯雷集团,套现332亿元。
1年多的时间内,李嘉诚累计从海外市场和企业手里拿走了1155亿的资产,这让不少人,尤其是英国人感到不安,他们认为李嘉诚赚够了英国人的钱,又要跑路了。
眼看在英国经济领域占据如此重要资源和地位的李嘉诚要走,英国当地也开始积极应对,在2021年英国立刻出手,要求对李嘉诚变卖1.6万信号塔,套现718亿的收购案进行反垄断调查。
结果,那笔交易从 2020 年开始谈,真正落地已经到了 2023 年,中间经历了三年时间才达成。
最终的结果,李家是赚是亏就不好说了,不过官家出手,这事儿,恐怕不出点血是很难善了的吧?
敢情印度的“外资坟墓”的风格,是从英国学来的?
和英国相比,这一次香港政府的出手,就很体面了。
明眼人都知道:49.5亿,10个人。就这么个事,也没有直接盖棺定论。
给人感觉,是不大不小,可大可小,有操作空间,有回旋余地,做生意的都懂吧?
实际上态度才是关键:国家出手,敲打敲打,听言观行,以观后效。
局外人都能看懂,局内人肯定门清。
看到这个层次,才算摸到了本质。
6.jpeg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讨论:被“抛售港口”舆论风暴围绕的李家,接下来,该怎么看?



这个事件,其中的时间细节,其实很是有点微妙的——
香港廉政公署的网站通报21日就出来了,22号长实召开股东周年大会,而前述廉署对地产造假案件通报的新闻则是在23日才正式显露于许多国内官媒。
另外,本次首发的还是“金融界”这个财经类媒体,而不是其他咖位更大的媒体,这似乎跟港府廉政公署重磅发声的气势也不太匹配,这又是为什么?
而且,港府廉政公署的“战鼓”行动的意义,又何在呢?
大国做事,讲究拿捏火候,在这些微妙的细节里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2日,在股东大会上,长实发言人说了要全力配合审查和坚决不越界去交易港口,可是在深度介入43个国际港口交易的具体细节问题上,李嘉诚他们却没有给其他股东以清晰的答案。
据长和发给多家媒体的“股东周年大会上答问节录”,股东关于港口交易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
其一,关于该拟议交易(the proposed transaction),是否欧洲船公司MSC旗下公司才是本次主要投资者?
其二,目前交易最新进展是什么?
针对第一个问题,长和方面回应称:“是的,从一开始就是如此”。
这也是长和首次介绍交易的主要投资者。但该回应并没有解释“主要投资者”的定义,以及为何要披露这一信息。
针对港口交易目前最新进展,长和方面回应称,会全力配合审查,“在未获批准之前,我们绝对不会实施集中”。
第二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就不去多说了,完全是一个在众多压力下的见风使舵的表态而已。
第一个问题,才是李嘉诚港口交易中的重要且核心的问题。
但是,他们是怎么解释和回答的呢?
把来自意大利的MSC作为主导性买家,这个说法,跟以前完全是两码事——毕竟,他们曾经与贝莱德约定的合同文本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谁也搞不清条款的具体内容,他们现在一口咬定是以意大利MSC为核心的,也没有讲清主要投资者的内涵和定义,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粗暴的混淆视听的手段?
面对着开放的内地,李嘉诚犹豫不决。
面对着被美国放弃的巴拿马运河,他却毫不犹豫的立即出手。
而且,经历了舆论和官方的敲打,从李家的回应套路和表现来看,明显还是在进行继续推进交易的心思和小动作。
这不用多争论,普通人都骗不了的说辞,再体面,能忽悠到国家层面么?
李家的路,还是走窄了,不管有多少人还愿意为李家说话,但是按照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李家还是在奔着往“无国籍富豪”的方向,在努力。
这是本号在3月份分析卖港口那个事情的时候就做出的结论和判断。
放到当下来看,或许,并没有出现调整这个观点的机会和条件。
说到底,真正让李家持续陷入争议的原因,李家难道不知道吗?
如果李家继续一意孤行,那么,这次廉政公署的披露,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路走窄了,走错了,那么,一步错的后面,必然是步步错,要么悬崖勒马,要么坠入深渊。
而从李家依旧圆滑狡诈,缺乏诚意的表现来看,大家认为,哪一种结果可能性更大?
7.jpeg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对这个最新动向的梳理和讨论,能够得出哪些结论和启发?



关于李嘉诚2025年抛售港口引发舆论冲击这事,相关的分析,讨论,甚至是抨击,相信大家也看了不少了,本号也写过多篇文章,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这一次的事件,其实最大的看点和思考切入点,是这么一个关键问题:
事实证明,企业,无论做多大,也无论有多么的国际化,始终与本国政府立场、态度,与国族利益保持同频,才是最明智的生存法则。
来自美国的威胁,中国企业不止一次的经历过。
从华为到TikTok,风波何止是港口事件的百倍。
事实证明,当政府与企业相互信任,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时,即使坐拥霸权的美国,各种无赖手段也无能为力。
时至今日,华为仍然生命力顽强,手机销量登上全国第一,芯片业务也取得了突破,而TikTok依然掌握在字节和中国人手中。
但是李家的财富集团,明眼人都应该看出来,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两头不讨好,前景堪忧。
大时代的变局早已到来。曾经为李家创造和获得了无数财富的那套李氏逻辑,或许已经和时代脱节。
从美国的角度,从来不信李嘉诚这一套哲学,霸权只相信强取豪夺。
同样,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政府和企业也应该站在一起,不能自乱阵脚,让亲者痛,仇者快。
大浪淘沙,因果循环,很多东西,放到历史的维度上去看,其实从来都没有新鲜的说法。


以上,就是对2025年5月份,“长实观塘安达臣道“港人首置盘”项目被香港廉政公署查处”这个最新的舆论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8.jpeg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