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绞肉机内有蛆虫”,5月23日晚,浙江宁波余姚市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当日在网络引发密集关注的姚北实验学校食堂绞肉机生蛆事件,经初步调查情况属实,系该绞肉机在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及时规范清洗导致。
5月24日,当地通报称,经调查,学校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力,负有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直接责任。余姚市市场监管局已对该校进行立案查处,责令学校立即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已对余姚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市场监管局朗霞市场监管所所长作出停职检查处理;对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校长作出停职检查处理,分管副校长作出免职处理,并责令学校对负责小学部食堂管理的总务处负责人立即作出免职处理。
令人反胃、让人愤怒的绞肉机生蛆画面,挥之不去,这是一所学校食堂的真实场景,也可能会成为“校园餐”安全治理的一个典型案例。通报显示,5月23日中午,姚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崇文校区(小学部)家长陪餐时,有家长“进入食堂后厨发现一绞肉机内有蛆虫”。按照常规的情况,家长陪餐活动举行前,校方往往会提前一步对食堂进行清洁消毒、精心准备,居然在陪餐时被现场发现绞肉机生蛆。由此让人难以想象涉事校园食堂的更日常状况究竟是什么样子?发现一只蟑螂时,很可能意味着已经有成百的蟑螂潜藏在角落,何况这次在绞肉机里蠕动的,已经不是一只。
而在事发后,一段被多家媒体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涉事学校工作人员公开要求家长“不发抖音、小红书和朋友圈”,相较于绞肉机生蛆,此种来自校方的“希望”与态度同样令人作呕。
校园食堂的后厨被家长发现绞肉机生蛆,对涉事学校无疑是一场食品安全危机,更是一次公共信任危机,什么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作为学校管理方,理论上应当与家长立场一致,在发现明显的校园食品安全事故时,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拍照存证并积极寻求监管部门到场介入,而无权阻止家长的监督行为。从官方通报看,有关部门系通过“接学生家长反映”的方式获知现场情况,涉事学校在事发后是积极履职、寻求监管介入,还是下大力气阻止信息传播,无疑是政府部门必须要查清的问题。
好在不是“再拍砸你机器”的陈年旧景,也没有因为家长拍摄并上传社交平台的行为而引发进一步冲突。不光是涉事学校,所有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明白,从家长陪餐、校长陪餐甚至教育局局长陪餐等一系列制度开始,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一种感同身受的校园餐治理场景。早在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就联合制定出台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事发地余姚在2023年4月也曾制定《“幸福学生餐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实现学校食堂“互联网+阳光厨房”全覆盖,要求运用AI物联网技术对后厨不规范行为和环境设备异常监测示警。那么,涉事学校的负责人陪餐进行得如何,日常的陪餐记录和后厨查验状况又如何,都值得深究。
家长陪餐以及更进一步的“家长做饭”,这些透明化举措试图让家长对“校园餐”放心。这次家长发现了绞肉机生蛆问题,首先说明陪餐制度有一定的价值。让绞肉机生蛆的,显然不是家长们举起的手机、发出的短视频。彻查、重处相关责任人,尤其是不让家长发社交媒体的有关人员,接下来也要深究其责任。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发现问题、传播事实真相的人,应当成为公共事件处置的一个共识,不能放任某种控制舆情传播的畸形应急思路大行其道。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