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票房,影院里全是哭声。
”
昨晚刷到这条热搜,第一反应是:731?不是历史课本里那几页吗?
怎么突然把大爷大妈都勾进电影院了?
点进去一看,李乃文那张脸在预告片里一抬眼,像被针扎了一下,疼得真实。
先说最直观的。
片子开场三分钟,镜头没给任何血腥特写,只是一只冻裂的手在玻璃上划拉,全场已经有人开始抽鼻子。
坐我后排的老太太,银发整整齐齐,手里攥着纸巾,电影放到一半,纸巾团成了小拳头。
她没哭出声,就是肩膀一抖一抖,像小时候外婆给我缝棉袄,针脚太密,线拉得紧。
李乃文演的顾博轩,戏份不算最多,却像一根倒刺。
他蹲在雪地里给“马路大”系鞋带那场,镜头怼脸,嘴唇干裂,眼神却软得像要化冰。
后来看采访才知道,他为了那双鞋,提前一个月去哈尔滨零下二十度的仓库里练系鞋带——手指冻得没知觉,系一次要五分钟。
他说:“我得记住那种疼,才能演出来那种疼。
”
票房破6亿那天,片方放了个彩蛋。
不是花絮,是黑底白字:
“1945年8月,731部队撤退前销毁证据,部分档案至今下落不明。
”
影厅灯亮,没人动。
前排穿校服的小姑娘突然回头问她爸:“爸,我们课本上怎么没写这个?
”她爸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片子为啥能破圈——它不是来“教育”谁的,它只是把缺口撕开,让你自己往里看。
再说点“意外收获”。
我二舅,平时最爱在群里发养生鸡汤,看完电影第二天,居然转发了条“731历史教育专项计划”的链接,配文:“孩子们该看看。
”底下评论区没吵,清一色的“已报名”。
还有李乃文拿最佳男配角那天,李小冉在微博写了句:“他不是演,是替历史点火。
”配图是片场照,李乃文蹲在废墟里,手里捏着半块发霉的馒头,笑得像哭。
最后说个私心。
散场时,我捡了张掉在地上的票根,背面有人用圆珠笔写了一行小字:
“原来冷是可以有味道的。
”
我把票根夹进钱包,像揣了块冰。
下次谁再说“历史太沉重,不想看”,我就把这张票根递过去——
不用解释,让他自己闻闻那股冷。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