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古巴敞开大门:被制裁最久的国度,迎接国际游客回归

凤凰WEEKLY · 10 小时前
文/亦凡(发自古巴哈瓦那)
编辑/漆菲
以古巴首都哈瓦那为起点,向西出发是重要的烟草产区比那尔德里奥省,向东行进是拥有绝佳海滨胜地巴拉德罗的马坦萨斯省。
1.png 海滨胜地巴拉德罗拥有古巴最好的白沙滩和清澈的海水。(摄影:亦凡)
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道路两旁都有着相似的美景——一侧是连绵的蔚蓝海岸线,另一侧则是满眼的绿意。其间闪现小块耕地,牲畜低着头寻觅食物。田地两侧被农民插上树枝,用来区隔土地,很多树枝有长成小树的趋势,茎叶从顶端冒出。大多数田地无人问津,植被自由生长,在一众林木中尤为挺拔的是大王棕榈,古巴人视其为国树。
2.png 田地旁的木桩和不远处的大王棕榈树。(摄影:亦凡)
古巴的国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它的确没有辜负这个名字。这个加勒比岛国有着热带雨季气候,雨水和光照都很充沛。这里没有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是每年的5月到10月,飓风也会在其间来袭,但雨后又是阳光普照。游客通常会在旱季到来,对于习惯了四季更迭的观光客来说,古巴只有夏天和更热的夏天。
不仅乡间,城市的花草也长出上天入地的架势。哈瓦那街头,玫红的三角梅像瀑布一样蔓延,鸡蛋花散发清香,点缀在殖民建筑旁和公园里。极负盛名的“热带雨林歌舞”表演在首都市郊一个热带花园进行,院落里遍布巨型橡胶树、榕树、棕榈树,绿萝攀附着高大的树干垂下,叶片巨大厚实,几近一米长,是盆栽里长不出的模样。在拥有玻璃海和白沙滩的巴拉德罗,我看到了栽种于1823年的仙人掌,赫然长到两至三人高,宛若树木。
3.png 栽种于1823年的仙人掌。(摄影:亦凡)
极具生命力的丰茂植物,总能让来自温带尤其寒冷地区的游客侧目,但在古巴的旅游资源中,这不足以被单独拿出来推销。
古巴有太多标签,一类关乎传统禀赋,比如水质清澈的天然海滩,色彩丰富的殖民建筑,质量上乘的古巴雪茄与朗姆酒,海明威和切·格瓦拉等名人带来的人文记忆,热情洋溢的萨尔萨舞与音乐;另一类关乎社会形态,比如它是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常年遭受美国制裁,其实施的配给制度有中国四十年前的影子,当然还有历史课本里的卡斯特罗革命与古巴导弹危机。
4.png 古巴内政部大楼外墙上的切·格瓦拉肖像。(摄影:亦凡)


5.png 海明威经常光顾的佛罗里达酒吧。(摄影:亦凡)
但只有真正触及这片土地的时候,散落的标签被串联起来,关于古巴的一切才变得鲜活。今年4月底,我坐上国航的直飞航班从北京前往古巴。该航班于去年5月复航,其间在马德里经停两小时。全程需要20多个小时,但已是中古之间最便捷的航班。
漫长的航程让一部分人萌生退意,但也吸引了另一部分人。越是远距离,越可能见到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异质性,需要绕过半个地球才能抵达的美洲,一辈子总要去一次。
时间胶囊里的城市

抵达哈瓦那的何塞·马蒂机场时,是晚上7时许,航站楼外的阳光依然耀眼。向导麦子提醒我们,身处这个国家需要有十足的耐心,因为一切都会慢下来。麦子在古巴深耕十多年,是百游国旅的总经理,这家旅行社主要为中国游客提供地接服务。
好在哈瓦那机场的入关速度还算不错,没有传闻中的漫长等待。我在等同行人员集齐期间,意外遇上两次停电,霎时间机场大厅一片黑暗。不过电力很快恢复,每当光明重现,聚集在机场外的古巴人都兴奋地欢呼起来。
停电对普通人来说习以为常,每天停电时长约有4个小时。如果入住民宿,大概率能遇到,酒店的情况会好很多——一般高级酒店都配备有发电设备,确保24小时不间断供电。
从机场前往酒店的路上,夜色变深,建筑物大多没入昏暗之中。直到日出之后,这个彩色城市的真容才会显现。
我所入住的酒店紧邻普拉多大道,这条南北走向的道路最早建于1772年,中间是宽阔的步行道,铺着马赛克石砖,栽种着棕榈和榕树,行车道设在两侧。
普拉多大道上有一系列重要建筑物,比如剧院、酒店,还有建于1929年的国会大厦。这个地标建筑和美国国会大厦很像,1959年革命胜利后被用作古巴科学院。
6.png 建于1929年的古巴国会大厦。(摄影:亦凡)
由此一路向北,是哈瓦那极具标志性的马拉贡滨海大道,在此可以望见远处的莫罗城堡。它位于哈瓦那港湾入口处的峭壁上,是兴建于16世纪末的防御工事,如今是航海博物馆。当时哈瓦那频繁遭到海盗和英法军队的袭击,西班牙殖民者决定加固防御。
7.png 普拉多大道中央供行人休憩,远处是莫罗城堡。(摄影:亦凡)
莫罗城堡至今保留着关城门鸣炮的传统,一些特殊时刻也会礼节性地鸣礼炮示意。一天清晨,我听到城堡连续击发礼炮,赶忙冲出酒店,远远望到一艘挂着委内瑞拉国旗的船只正在进港。1999年时任总统查韦斯上台后,委内瑞拉为古巴提供了珍贵的石油供给,古巴则派出医生、教师等专业人士到对方国家,两国自此建立起紧密的友好关系。
马拉贡大道挨着佛罗里达海峡,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约150公里。这条路是许多文艺作品的取景地,例如周杰伦的歌曲《Mojito》,还有《速度与激情8》里的经典赛车画面。
不仅是游客,这条长长的海堤也是当地人喜欢驻足的地方。到了傍晚,阳光不再那么灼热,三三两两的市民来到堤坝上,钓鱼、谈笑、喝啤酒、看着水鸟飞起。
他们的身后,大多是兴建于20世纪初直至1959年古巴革命前夕的建筑,糅杂着不同风格。很多建筑看得出结构精巧,但由于年久失修渐显颓败。其他得到修缮的老房子则重现往昔风采,被改造成餐厅、酒店。
8.png 临近傍晚,坐在马拉贡大道旁海堤上的市民们。(摄影:亦凡)
哈瓦那有名的国家酒店也在马拉贡大道上,革命前这里是美国黑帮的聚集地。酒店地势较高,下方有一个地下掩体,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这里被卡斯特罗当做总部应对潜在威胁。直到现在,酒店下方仍保留着关于导弹危机的展览。
9.png 曾是美国黑帮聚集地的古巴国家酒店。(摄影:亦凡)
殖民时期的建筑大部分分布在哈瓦那旧城,位于普拉多大道东边,混合了巴洛克、古典主义等风格,保存较为完好。石灰岩立面、彩色的外墙、砖石铺就的狭窄街道,依旧是数百年前的模样。
10.png 哈瓦那老城区的建筑。(摄影:亦凡)
这片区域还保留了四大广场,分别是武器广场、大教堂广场、旧城广场和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其中,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凝结着一段悲惨记忆。广场紧邻哈瓦那港,曾经的运奴船驶来后停靠在此,来自非洲的奴隶在这一带被交易或转运到种植园。
11.png 圣弗朗西斯科广场上的教堂,现用于举办文化活动。(摄影:亦凡)
如今的哈瓦那还有一个中国城,留有不少带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其中有些本地人开的中餐厅。古巴与东亚的联系最初存在于哥伦布的设想中,他在1492年登陆这片土地时,一度以为这里是日本,后来又觉得这里是契丹,并坚信绕过大西洋就能抵达亚洲东部——直到去世他都不愿修正这一观念。
12.png 哈瓦那的中国城。(摄影:亦凡)
这片土地与中国产生实质性关系是在19世纪中叶,当时有约12.5万名中国人在古巴种植园当劳工。古巴裔美国学者艾达·费雷尔在《自由古巴》一书中写道,这些人是从澳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被骗或被绑架来的中国劳工。
他们名义上签订了8年的工作契约,但处境不比奴隶强,被虐待、克扣食物十分常见。有幸熬过苦役的人留下来结婚生子,因此留存了许多华人文化的印记。
不过据麦子了解,如今当地华人已不足十人。华人离开的浪潮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1965年,往返于美古之间的特定航线开通,每天从巴拉德罗飞往迈阿密,由于这一阶段政府推行的政策不利于城市小企业主的发展,精于此道的华人和犹太人大规模离开。
配给制存续60余年

走在哈瓦那街头,常有时间交错之感。除了数百年不同时期的建筑同存,还有不同年代的车辆游走于街头。五颜六色的老爷车来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拉达轿车有着苏联时期的印记,比亚迪等新能源车是中国近年来的“特产”,不少比亚迪出租车的涂装与国内十分相似,此外还有专用于接载外国游客的空调大巴,基本是来自中国的宇通客车。
13.png 哈瓦那街头色彩缤纷的老爷车。(摄影:亦凡)
穿行在城市间的高速公路上时,倘若客车忽然减速,大概率是前方有一辆牛车或马车,此时所有车辆会耐心排在后面,直到可以超车。
此外,行前我曾担心古巴网络信号不佳,抵达后发觉城市里还过得去,只是4G难有满格的时候,到了城外有时会失联。但比起数年前,通讯设施进步了不少,且不论信号如何,人们都刷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短视频和社交媒体。
让中国游客最感兴趣的还有配给制,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已成历史,但仍是古巴人生活的依靠。1959年革命胜利后,美国于1960年代初对古巴实施全面经济封锁,造成物资匮乏。卡斯特罗政府为此设立“配给本”,向居民低价提供基本的食物和日用品,包括大米、豆类、糖、鸡蛋、肉类等。
14.png 马坦萨斯被称为“古巴的雅典”,人们正在排队等待购买物资。(摄影:亦凡)
好在苏联为古巴提供了大量支持。艾达·费雷尔引述的数据显示,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古巴有85%的产品都出口到苏联和东方集团,且大多像糖一样以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苏联则为古巴提供了各种必需品,包括所有的石油、91%的化肥、94%的粮食、70%的铁等。古巴购买这些物资的债务规模按照1990年的官方汇率计算,约为280亿美元。
有了苏联的助力,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物资短缺并未严重干扰到古巴人的日常生活。但在苏联解体前夕,古巴感受到双方合作的摇摇欲坠,直至失去最重要的援助来源。
当时,菲德尔·卡斯特罗用“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来形容经济状况的危急。古巴失去能源,既影响日常生活,也严重影响到生产,产糖的机器无法开工,导致糖的收成在两年内腰斩——直到1999年委内瑞拉送来石油,解决了古巴的燃眉之急。
15.png 劳尔·卡斯特罗与查韦斯。
这一时期,食物配给不断削减,人们需要花更多钱去黑市买东西。古巴人被迫磨炼出生存智慧:汽车坏了自己修,不同品牌的配件会出现在同一辆车上;买不到牛肉,就把葡萄柚的皮处理后当做牛排煎;城市居民甚至会在自家阳台养猪。
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巨变,除了缩减物资配给,古巴政府决定发展国际旅游业,还于1993年允许美元在市场上合法流通,很多古巴人在美国的亲戚朋友因此能寄来侨汇。除此之外,部分行业获准自许经营,比如在家中开设旅馆和小餐馆。
2011年劳尔·卡斯特罗接替胞兄主政后,进一步推进改革,比如增加个体经济活动,鼓励自主就业,并为货币改革做准备。近几年来,经济新政仍在推行,政府统一了古巴比索,取消了双货币体系,还给企业自主定价和利润留存空间。
不过国有部门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对国家经济至关重要的领域,由政府严密控制和管理。比如雪茄,作为战略经济作物,这是古巴外汇收入的支柱之一,疫情前每年的出口额达到5亿至6亿美元。
古巴烟叶的主要种植地分布在比那尔德里奥省,这里的红棕壤富含矿物质,适合烟草根系发育。当地种植户需获得国家授权,从生产到收购环节都会得到监督。
拉斯奎瓦斯农场(Finca Las Cuevas)地处该省的维尼亚莱斯山谷,当地烟农佩德罗告诉我,他们收成的90%需要上交给国家,剩下10%可自留,这部分他们会自行加工卷雪茄,留着自己抽或在亲朋间赠送,也会拿出来销售。
这个农场的烟农不仅依靠种植烟叶获得收入,还会带领游客参观烟田、上手尝试雪茄卷制,并种植其他蔬菜瓜果,向客人提供当地农家饭菜,比如烤猪肉、黑豆饭、木薯、热带水果。由于农场附近为喀斯特地貌,还有天然洞穴,农场雇员也会做向导带游客探索周边。
16.png 拉斯奎瓦斯农场种植的烟叶。(摄影:亦凡)
虽然古巴的糖业和烟草业十分出名,但生产效率总体有限,加上化肥、农药等物资受到制裁限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也不高,导致粮食难以自给自足,60%至80%仍依赖进口。
用TuKola替代CocaCola

在哈瓦那和其他城市的街头,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商业。路口有许多小推车,摆满了当地产的水果;店外排着长队的,要么是银行,要么是提供配给物品的商店——后者被称为Bodega。像农贸市场一样出售新鲜蔬果的店则被称为Agro。
此外还有一些被称为Mipymes的中小微企业,主要贩卖日用品、零食饮料,商品一般被摆在玻璃橱柜或老板身后的货架上,和中国过去的小卖部相似。2021年开始,古巴政府解除自1968年以来的私营企业禁令,Mipymes自此经历了快速增长,从2022年占全国零售额的4.1%上升到2023年的25%。
来自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初,古巴注册了约11046家Mipymes,雇用了约29.7万名员工。然而这些私营部门依然受到严格监管,2024年9月以来数量出现下降。
17.png 出售新鲜蔬菜的Agro。(摄影:亦凡)
18.png Mipymes柜台里的商品。(摄影:亦凡)
这类店铺售卖的不仅有本地产品,还有不少进口物资。在一家店内,我花了350比索(不到1美元)买到一瓶百事可乐。瓶身上印有阿拉伯语,产地是阿联酋。
想在古巴喝到可口可乐十分不易,只有很少的酒店有提供,多半产自欧盟。不过古巴人有自己的替代品,叫做TuKola,由古巴国营企业Ciego Montero和一个合资企业生产,味道与可口可乐有些相似。这家企业还生产柠檬味、橙子味的汽水。
19.png TuKola的味道与可口可乐有些相似。(摄影:亦凡)
在一些较有经济活力的区域,我见到了西班牙快时尚品牌MANGO和万宝龙专卖店,不过都没有营业。这些外资商店通常只接受美元或其他外币支付,以此吸引外汇收入。
我还逛了哈瓦那的一家超市,它位于米拉马尔区。革命以前这里是富人区,遍布别墅,紧邻海滨。如今多国大使馆、高级酒店、外国企业皆在此驻扎。这家超市明亮气派,开足冷气,物品种类不算繁多但基本齐全。超市内的物品一律以美元计价,一盒鸡蛋的固定数量为30个,价格为5.95美元——这可比美国低了不少。
20.png 米拉马尔区的超市内,一整面货架上摆着同一款饼干。(摄影:亦凡)
结账时,营业员会扫描条形码自动计价,这和国营商店的景象大为不同。在出售雪茄、咖啡、朗姆酒等特产的国营商店,虽然商品也以美元计价,但结账环节非常传统,收银员会在白纸上写下商品名称、单价、数量,用计算器算完后记录总价。国营商店虽然接受外国游客用信用卡结算,但由于时常断电等原因,刷卡往往难以实现,在这里购物还是要准备充足现金。
对于普通古巴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主要依赖国家配给,即便是Mipymes或Agro出售的商品对他们而言也很昂贵。当地某国营旅行社的导游何塞·卡洛斯告诉我,他的收入按时薪计算,每小时25比索,收入取决于工作时长。除了本职工作,何塞还会做私人导游补贴家用。
21.png 在哈瓦那旧城广场地面作画的艺术家。(摄影:亦凡)
目前美元和古巴比索之间的官方汇率约为1∶24,但由于通胀严重,比索的实际购买力大大缩水,一美元可兑换的比索在250至300之间波动。
总体来说,旅游业从业者的收入还算不错,比医生、教师等群体的待遇好得多。在旅行社工作的奥利有食品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她告诉我,自己当前的月薪能有120美元,而过去在乳制品公司工作时,月薪只有12美元。
虽然生活困顿,但在街头闲逛时,常常能看到弹着乐器唱歌跳舞的古巴人,他们有着热带植物一样旺盛的生命力。热情外向是古巴人的天性,路人会主动打招呼,并乐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有一些人是为了招揽旅游生意或是同外国游客私下换汇。
22.png 路边弹曲子的当地人。(摄影:亦凡)
我在马拉贡大道遇到了肯尼娅(音)和她的丈夫。肯尼娅是一名小学西语老师,当前的月薪为5000比索,她的丈夫从事上门收水电费的工作,收入不高,空闲时会出海打鱼贴补家用。他们有一个女儿需要养育,生活压力不小。肯尼娅说,他们正在攒钱,打算买一辆自行车,因为她的丈夫想换一份送外卖的工作,据称收入会高很多。
对肯尼娅一家来说,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很重要——教育和医疗免费、基本物资均有配给、极低的水电燃气费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活成本,但这些依然不够。由于物资短缺,很多东西买不到,当孩子生病时,药店的柜台总是空无一物。
肯尼娅给我看了她家的配给本,加上她母亲在内,一家四口都在同一个本子上。每个月可以领的物资不同,比如今年1月和2月提供的是大米和糖,数量分别为7磅(约3.2千克)和2磅(0.9千克)。
经历漫长的制裁

虽然苏联早已不复存在,美国对古巴的制裁迄今没有松绑,冷战阴影始终存在于西半球。这或许因为,不该用东西方阵营对立的思维来理解古巴与美国的关系,这两个国家交织的历史需要追溯到西班牙殖民时期。
艾达·费雷尔提到,自美国独立以来,美国与古巴的经济就盘根错节,后来前者甚至超过西班牙,成为古巴的主要贸易伙伴。在这一名号之下,美国以非法途径深深卷入古巴的糖业和奴隶制。美国不仅为古巴制糖业提供机械,从古巴购买原糖,还参与了奴隶贸易,虽然这一贸易名义上在1820年结束,但此后,美国船只运往古巴的奴隶估计占到总数的63%。
23.jpeg 1920年代初收割甘蔗的古巴工人。
“古巴所有的糖都是奴隶生产的,这意味着,美国精制糖批发价格的浮动完全与古巴奴隶价格的波动相对应。”艾达·费雷尔如此写道。
除了经济利益,美国也与古巴的独立历史纠缠在一起。发起于19世纪末的古巴独立战争是古巴人领导的战争,以对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但在胜利指日可待时,美国缅因号在哈瓦那港口爆炸沉没,美国顺势向西班牙宣战——虽然古巴和西班牙至今都认为此事是美国自导自演。
可对古巴来说,命运就此改变。原属于古巴的独立战争,突然变成了美西战争。自此之后,美国成为古巴实质上的统治者,并通过《普拉特修正案》享有干涉古巴的特权。1903年,美国获得古巴东部关塔那摩45平方英里的土地,作为美军海军基地,每年租金仅2000美元,且未明确租约结束日期。
从1902年古巴共和国诞生到1959年巴蒂斯塔的统治被推翻,美国全方位渗入古巴的每个角落。除了获取经济利益,也干预政治治理,并把美国的生活方式带到这个岛国。尤其在禁酒令推行期间,古巴是近在咫尺的狂欢天堂。这里有无尽的海滨胜景、朗姆酒、赌场、夜总会,促成美国人来此旅行的热潮。
24.png 1950年代的古巴,是美国游客寻欢作乐的天堂。
但对于两国关系的理解,美国与古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始终认为,他们为古巴人流血牺牲,其独立与自由应当归功于自己,古巴应当对此心怀感激,美国理应在此享有特权。但在古巴人看来,美国与殖民者没什么两样。
直至1959年卡斯特罗执政后,美国在古资产被收归国有,随后古巴倒向苏联阵营,双边关系愈发疏远,并于1961年断绝外交关系。事实上,古巴的外交政策相当独立,无论是派兵前往安哥拉作战,还是向国外派驻援助人员,都无关苏联意志。
总之,从1962年开启的制裁是存续最久的单边制裁之一。美国政府禁止企业与古巴有商业往来,不让古巴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银行禁止处理涉古巴交易,美国公民只能以特定名义前往古巴,外国公司若涉嫌协助规避制裁也可能遭到连带惩罚,不一而足。
除了经济制裁,美国还在政治和外交上孤立古巴,例如中止古巴的美洲国家组织成员资格等,企图将古巴排除在地区事务之外。古巴政府2021年5月表示,古巴曾遭受713次恐怖主义行动,其中大部分由美国政府组织、资助和执行,3478名古巴人因此丧生。
自1992年以来,联合国大会不断通过决议,除美国和以色列之外的国家都要求解除对古巴的制裁,但始终未果。有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2023年,美国对古巴封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600亿美元。
这种僵硬关系在奥巴马任内一度有望解冻,双方于2015年恢复外交关系,奥巴马亦成为柯立芝以来唯一访问古巴的美国总统。然而,特朗普的上台将前者的努力推翻,对古巴的制裁更甚。
25.png 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古巴。
今年5月1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2024年古巴未与美方在反恐事务上进行全力合作,特别是在境内藏有多名美国通缉犯的问题上拒绝对话,美国政府将古巴重新列为“反恐行动不合作国家”。该决定将禁止向古巴销售或授权出口国防物资和相关服务。
对此,古巴外长罗德里格斯回应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一向靠编造谎言为他打压古巴人民的政策找借口,并指出美国本国机构在2024年曾提出相反证据,证实古巴在反恐领域的合作。
来了更多中国游客

美国的制裁本就制约经济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更让古巴经济萎缩了11%,这是因为旅游业遭到灭顶之灾。
在1990年代初的艰难时刻,菲德尔·卡斯特罗决定发展国际旅游业拯救经济,此后十年间,该国旅游收入从2.43亿美元增长到19亿美元。直到现在,旅游业仍是古巴最重要的创汇来源——2019年该国接待了约430万游客,外汇收入超过30亿美元。
古巴政府2024年决定对持普通护照入境、过境古巴且停留不超过90天的中国公民实施免签政策。每周两班的直飞航班也正式复航。在免签政策和中古直航的加持下,2024年中国游客数量达2.7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8.6%。
2024年6月,古巴旅游部长胡安·卡洛斯·加西亚 (Juan Carlos Garcia) 赴华推广旅游。其间接受专访时,加西亚告诉我,对古巴来说,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我们将其视为能带动其他行业的火车头,(旅游业发展)无疑会推动我们国内的经济发展”。
旅游不但能带动餐饮、交通、住宿、文化演艺事业发展,也能促进城市修缮和基建进步。就像1993年通过修复部分餐厅和商店,哈瓦那散发出往昔风采。但这种努力还不太够。现在走在街头,不少道路坑洼不平,有些房子在岁月侵蚀下只剩下一面墙,电力与网络信号不佳亦制约着旅游体验。
26.png 普拉多大道旁的老房子。(摄影:亦凡)
今年5月举办的古巴国际旅游博览会(FIT Cuba)上,古巴总理马雷罗对此回应说,“虽然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解决,但我们正在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寻找解决办法。例如我们正在推进国家电力系统的恢复,通过光伏发电投资建设,截至目前已并网13个电站,总功率284兆瓦。预计上半年达到590兆瓦,年底达成1115兆瓦。”
此外,美国对于旅游业的制裁不可忽视。马雷罗举例说,“美国法律禁止其公民自由前往古巴旅游,禁止邮轮靠泊古巴港口,这些是不公正的。仅因曾到访古巴便剥夺来自40多个国家公民使用ESTA(注:美国为免签入境美国的国家公民设计的预先审查系统)的权利,这是一种对主权国家公民的域外胁迫行为。”
他还指出,美国大型酒店集团和旅游运营商无法在古巴开展业务;物流公司无法采购美国商品用于古巴旅游供应,这同样不公正。
如今,旅游业的复苏仍在缓慢进行。哈瓦那一家中国旅行社的负责人告诉我,新冠疫情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尽管旅游业有所恢复,但到古巴的游客数量仍不及疫情前的一半。此外,过去几年该行业也流失了不少人才,成熟的导游离去,导致很多旅行社需要抓紧时间培养新员工,否则难以满足接待需求。
隶属于古巴军方的海鸥旅游集团是古巴最大的国营企业之一,涵盖酒店运营、旅行社服务、交通运输、餐饮和零售等多个领域。2024年6月,海鸥旅游集团主席拉图夫随旅游部长一同访华,并出席“古巴旅游推广和服务中心”成立仪式。
该中心设在798艺术区,旨在宣传推广古巴优质旅游资源,为中国游客赴古巴旅游提供便利;组织艺术家到古巴创作交流,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今年古巴国际旅游博览会主宾国,有11家企业在中国主题展馆设展,古共中央第一书记、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也到访展位,还观摩了中国非遗展示。为了打开东方市场,古巴政府也尝试推动对中国游客更友好的举措,比如在圣弗朗西斯科广场设立“中国游客接待中心”,还设有由哈瓦那之旅(Havanatur)和中国贝乐国际旅行社合作开设的呼叫中心,配备可提供中文服务的专业人员。
27.png 在莫罗城堡内临时设置的中国旅游企业展览馆。(摄影:亦凡)
海鸥旅游集团的市场推广负责人告诉我,古巴的主要客源国是加拿大、俄罗斯和欧洲国家,不过这两年俄罗斯旅客数量因为战争影响有所减少,而中国游客规模依然不大,这让他们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过去一年来,开通直航和免签政策撬动了一些中国旅客——今年第一季度(截至3月25日)共有6542名中国游客抵达古巴,同比增长20.97%。
一个好消息是,古巴驻广州总领事馆正与华南地区航空公司评估,计划推动开通一条从中国南部更便捷飞往古巴的航线。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