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合影
专业演员给鸿雁家政女工进行脱口秀培训
脱口秀 演出现场
舞台不算大,话筒立在正中间,追光灯打在话筒背后的高脚凳上——一场脱口秀即将上演。这次走上台的并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十几位家政阿姨。今年4月下旬,由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和腾讯联合举办的家政女工脱口秀完成了线下演出,共15位家政女工参加。她们站上脱口秀舞台,拿起话筒,幽默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一回,她们是主角儿。
紧张到不敢看提词器“真诚讲述”赢得阵阵掌声
早上6点,李彦菁起床吃了早饭,背上包匆匆出门。一上地铁,她赶紧在心里一遍遍默背起稿子。
演出前的彩排,化妆师给每个上台的家政阿姨都化了妆,李彦菁57岁了,她从不化妆,也没涂过口红,“结婚时候都没化过妆。”
聚光灯照亮了台上的人,也放大了她们的紧张。彩排的时候,有人拿着麦克风的手一直抖,垂下的手反复攥起再松开。
李彦菁走上台,灯光打下来的时候,她只看到台下黑压压地坐了一排排观众,她紧张到舞台上的提词器都不敢抬头看。“背稿式”表演结束后,话筒放了几次也没放好。
李彦菁只顾着自己紧张,忽略了台下响起的一阵阵掌声。她在台上讲述自己做家政工作的经历。在老家时,她曾一个人带6个月大的孩子,兼顾做饭做家务,她笑着调侃自己是可以“左右开弓”的全能型选手:“左手冲奶粉,右手做辅食,脚下还能擦地。”那是她第一份工作,她坚持了一个月,拿到2500元工资,这让她发现“原来家务活换一个地方就能变成钱”。
那时起,李彦菁给自己办了人生中第一张银行卡,一直到现在都没换过,因为那是她经济独立的开始。
“其实在去年,我就有了想为家政姐妹举办一场脱口秀的想法。”作为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鸿雁)的创始人,梅若表示,鸿雁成立11年来会不定期举办艺术节,用影像、诗歌、音乐等形式,给家政女工展示和表达自己的平台。这次脱口秀活动,鸿雁获得了腾讯新闻“我有一个想法”栏目的支持,给家政阿姨们提供了专业的脱口秀培训。为了帮助大家写稿,鸿雁还为每人匹配了实习生一对一辅导,“鼓励大家坚持下去”。准备的过程中,不少人打退堂鼓,觉得自己稿写得太差,也没有笑点,那时距离演出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
几乎每个参加脱口秀的家政姐妹都经历过想要放弃的时刻。
最初报名参加脱口秀时,李彦菁以为只是大家来鸿雁玩一玩,没那么正式。讲自己的生活容易,但她觉得写出引人发笑的梗太难。因为一直写不出满意的稿子,李彦菁悄悄放弃了。直到演出前两周,实习生来催稿子,才得知李彦菁想放弃。实习生不断劝她再试试。
“她不放弃我,我也不能放弃自己。”李彦菁跑到鸿雁去练习,跟其他家政阿姨一起琢磨在哪里找笑点、加梗。定稿后,李彦菁抓紧一切时间练习,做饭切菜练,擦地练,睡觉前也要看一遍。她把练习的过程录下来,才发现自己最多的时候一天练了二十几遍。
把“被骗经历”写进稿子想给其他人提个醒
涵博在鸿雁做了快四年实习生,在这里接触了很多家政阿姨。
今年3月中旬,活动开始“开放麦”环节征稿,更多的人报了名。为了帮助阿姨们写稿,她抽出时间和十几位家政阿姨做了访谈,聊她们的生活和经历。演出前一周,有阿姨来找涵博,说自己在家越练越没有感觉,也有人说觉得自己讲得根本不好笑。她和实习生们一起鼓励大家,“真实地讲述自己也可以,不需要一味追求好笑。”
在涵博印象中,杨晶的稿子改了至少有八遍。培训之后也还在修改,群里大家给一些反馈,她也会马上修改。“她就是想要稿子更有意思。”涵博说。
杨晶的家在甘肃天水,上学的时候梦想成为作家。她爱看书,有时候读入迷了,上课的时候都在看,课本就丢在了一边。她说,小说让她看到了“没法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的世界”。
高中毕业,她进入一家纺织厂工作。织布车间里整日是梭子发出的嗡鸣声,震耳欲聋,因为都戴着口罩,想跟别人说话要贴到耳朵旁大喊。在那种环境里,脑子想不了别的,手脚都要跟上流水线和机器,“你必须细心盯着布面,一不留神就出现次品,次品是要扣钱的。”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下班后的杨晶经常回家躺倒就睡着了。在纺织厂工作了十几年,杨晶在36岁时被买断工龄。儿子考上大学后,她来到北京接受家政培训,之后留下来工作。
今年3月,知道鸿雁办脱口秀,杨晶积极报了名。她说,报名时就知道自己在台上要讲什么。“我吃了亏,憋了一肚子气,想要跟大家说。”去年,在来到现在的客户家之前,她通过一家中介交了700元押金,找到一份照顾老人的工作。签合同时,客户没有使用家政中介的正规合同,最终杨晶没有拿到护理费,也没从中介处拿回押金。
在说脱口秀之前,除了李彦菁和另外一个家政姐妹,杨晶没对别人说起过这件事。“我知道大家会同情我,但是我就想把曾经的经历讲出来,释放一下,也想给其他人提个醒。”
李彦菁跟杨晶一样爱好文学,她也同样热爱写作。2015年,李彦菁从石家庄来到北京。十年来,她一直在来北京的第一个客户家工作。上户时,她帮忙带孩子,那时孩子才四个月,现在已经读四年级了。十年时间,李彦菁融入了这个家庭。去年鸿雁组织了一次写作活动,李彦菁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的。在那之前,李彦菁空闲时间常常骑自行车去国家图书馆看书。她喜欢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会找个座位看杂志。
在老家的时候,李彦菁就喜欢捕捉身边值得记录的人和事。那时她在老家种地,农闲时听到哪里发生了什么事,她就骑上自行车去,风雨无阻。“我觉得还挺好玩。”村里有个养殖户养鸽子很成功,她就借来弟弟的照相机,去拍照片,再配上一两百字的说明。妹妹开了一个婚纱摄影店,她常把这些图片连同配文,请妹妹店里的服务员帮忙敲进电脑发给报社。每篇被录用的文章只能收到十来块钱的稿费,却让李彦菁很开心。
后来有人专门找到村里来学养鸽子,“我就想,原来这就是写下来的意义。”
来北京后,李彦菁还一直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凌晨4点起来写,那会儿脑瓜是清醒的。”
加入鸿雁后,李彦菁认识了更多同为家政工的姐妹,也看到了自己之外更多的女性故事。她一直有一个想法——把身边姐妹的故事都记录下来。
将脱口秀当成一次讲出心事的机会
这次家政女工脱口秀是鸿雁的第四届艺术节。在之前的身体剧目(一种表演形式)项目中,家政女工们将颠勺、拖地这些劳动转化为剧目里的动作,“这是集体创作的过程,我希望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梅若说,今年之所以选择脱口秀的形式,是想让大家能直接用“说”来表达自己。“当你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再去跟其他人互动,别人的反馈就是一次和你非常重要的连接。”
多年与家政女工们在一起,梅若能看到她们未被表达的部分。“家政工作是在封闭和隐私的小环境中,家政女工们很多内在的东西都是被‘包裹’的,她们需要有一个机会去打开。”这次脱口秀不只发生在家政姐妹之间,而是面对公众,与公众对话。
很多家政阿姨把这次脱口秀当成了一次讲出心事的机会。比起想“出梗”,她们都在尽可能用轻松的口吻,讲出那些原本沉重的人生故事。关于初到的艰难,如何融进一座陌生城市,以及家政工作背后的冷暖,讲述让她们又一次认真地看到了自己。
57岁的桂海秀爱说爱笑,爱好文艺。来北京多年,她热心公益,只要哪里有活动,她都会积极参加。她曾把工作中的事写成“三句半”,带着姐妹表演。擦桌子、进厨房,写的是这些真实的家政工作。
2020年的时候,一个客户在她离职下户的时候扣了她400元。平时工资都是按月结,客户解释说2月只有28天,少干了两天,就把这两天的工钱扣除了。几次沟通下来,客户转来200元,还差200元,“就不给我。”
客户可能从没想过,桂海秀会真的为这200元走进法院,但她偏要较这个真。桂海秀在脱口秀里调侃,“他(客户)一定没在工地上搬过一千箱砖。”
桂海秀咨询了参与普法公益活动时认识的律师,将合同、复印好的聊天记录等资料整理好,去了法院。因为管辖权的问题,她跑了两个地方的法院,一跑就是大半天的时间。被问到是否有人支持她起诉的时候,桂海秀说,“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后来在法院组织的庭前调解中,桂海秀要回了自己的钱,撤销了诉讼。她站在舞台上说:“十几天之后,我拿回了属于我的400块钱,以及我的尊严。”
讲完后,一个家政姐妹找到桂海秀,说自己被之前的客户拖欠工资已经五年了,一直没要回来。桂海秀教她怎么留存证据,鼓励她去起诉。20天后,桂海秀收到消息,这个姐妹告诉她,钱已经打到自己卡上了。
站上脱口秀舞台“原来我也可以被肯定”
之前的一次艺术节,鸿雁为家政姐妹拍了很多免冠照,挂了一面墙。梅若想让人们看到每一个家政阿姨真实的样子。“人们会叫阿姨,李姐王姐,但是她是谁,叫什么,来自哪里,好像并不重要。”
梅若发现有些家政工报名参加脱口秀时,用了化名。她能理解,某种程度上她们想隐藏起自己的一部分,或者想建立一部分新的自我,但她还是鼓励大家使用真名,希望大家不要隐藏自己,要看见自己。
李彦菁有哥哥弟弟,也有个妹妹,但她觉得自己是兄弟姐妹中最笨的,因为母亲也常这样说。她曾经为妹妹写过一篇散文,刊登在家乡的报纸上。当侄女拿着报纸跟她母亲说姑姑会写文章时,母亲给李彦菁的回应是,“你别瞎胡闹,好好看孩子。”
说完脱口秀回家后,李彦菁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原来我也可以被看见、被肯定。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眼里的‘笨瓜’,从未想过自己可以被看见……”
演出结束后,没有人离开。之后的很长时间大家都在展板前拍照、流连,“她们内心应该很骄傲,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涵博说,那一天,好像成为了她们比任何时候都自信的一天。“虽然她们每天的工作可能是固定的,但是她们的人生是开阔的。”
讲完脱口秀,杨晶说没人再跟她聊起她被骗的那件事,“但是大家的掌声我能听懂,有这个我就觉得很满足了。”
文/本报记者佟晓宇实习生秦朗
统筹/宋建华摄影/丁沁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