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退赛 :伤病背后,陈若琳的训练方式该背锅吗?
全国跳水冠军赛武汉站开赛前,全红婵突然宣布退赛。消息一出,舆论炸锅——有人猜是家里盖房的风波影响,有人怀疑赞助商活动引发的争议让她心态崩了。但官方很快辟谣:旧伤复发,纯属意外。
可这“意外”真的只是偶然吗?
伤病的根源:发育关与训练模式的矛盾
全红婵今年18岁,正值运动员最头疼的发育期。身高体重变化直接冲击跳水运动员的核心竞争力——空中转体的精度和水花控制。为了稳住状态,教练组的选择简单粗暴:加大训练量,严格控制饮食。
但这种“饿着肚子拼命练”的策略,简直是给身体埋雷。肌肉在能量不足的情况下高强度运作,疲劳积累快,恢复慢,旧伤复发几乎是必然结果。全红婵的腰伤和膝伤早有记录,这次退赛不过是长期超负荷训练的连锁反应。
陈若琳的“经验主义”失灵了?
作为全红婵的主管教练,陈若琳自己曾是奥运冠军,她的严苛训练一度被视作“成功密码”。但问题在于,全红婵不是第二个陈若琳。
陈若琳当年靠极端自律(比如五年不吃晚饭)熬过发育关,可这套方法放在如今更强调科学训练的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现代运动医学早证明:过度节食+过量训练=伤病温床。隔壁游泳队用动态营养计划和个性化恢复方案应对发育问题,效果显著;而跳水队还在用“苦练到底”的老办法,难免让人质疑是否因循守旧。
粉丝的怒火,该往哪儿撒?
全红婵退赛后,部分激进粉丝把矛头指向赞助商(此前因C位问题引发争议)甚至队友陈芋汐,纯属情绪发泄。真正该讨论的是:如何避免下一个天才被“练废”?
1. 科学减重:与其克扣饮食,不如联合营养师设计高蛋白、低碳水的增肌方案,提升基础代谢率。
2. 训练分段:将每日训练拆解为爆发力、技术、柔韧性模块,减少重复性动作对关节的磨损。
3. 心理干预:发育期运动员对体型变化极度敏感,需要心理疏导而非一味加压。
结语:保护天才,比创造天才更难
全红婵的退赛是一记警钟。中国跳水“梦之队”的光环背后,如果还依赖“拼命三郎”式的训练哲学,恐怕会有更多选手倒在伤病面前。陈若琳该反思的不是“够不够严”,而是“够不够聪明”——毕竟,金牌很重要,但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只有一次。
(完)
讨论点:
- 传统训练模式VS现代科学化训练,哪种更适合发育期运动员?
- 陈若琳是否该为全红婵的伤病担责?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