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2025年5月21日,全红婵退赛,不是意外,而是早就埋下的伏笔

马探长聊体育 · 昨天 19:22
在武汉即将开跳的全国跳水冠军赛,18岁的全红婵最终没能站上10米台。不是因为状态不好,而是脚踝和手腕的老伤终于喊停,这并不令人震惊。


从她在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到如今必须在观众席上为队友鼓掌,全红婵不过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她的故事常被包装成“天赋逆天、后浪顶峰”,但真正该被书写的,是她“每天七八个小时倒栽葱”的背影,以及伤病怎么慢慢蚕食掉一个天才的身体韧性。


你不能指望一个还在长身体的女孩,频繁打世界大赛却不留后遗症。她的伤,和脚踝、手腕一样清晰地写在国际赛历上:2023年世界杯分站赛、2024年总决赛、国内一整年赛程全勤,几乎没有喘息的空档期。而她的同门陈芋汐,也几乎是类似的比赛节奏。但不同的是,全红婵的身体早就开始说“不”了。
1.png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她近期已经出现体重和身高显著增长,身高接近1米6。对一个依赖爆发力、滞空感、协调性的跳水运动员来说,这是技术断层的临界点。熟悉这个项目的人都知道,跳水选手最怕的不是没灵感,而是“生长痛”。所谓“长个子毁技术”,不是笑谈,而是一个又一个少年冠军难以复制辉煌的关键变量。


类似的事也曾发生在加拿大跳水名将德斯帕蒂(Alexandre Despatie)身上。作为曾经最年轻的三米板世界冠军,德斯帕蒂在19岁那年突然增高7厘米,体型变化让他原本的板上节奏完全乱掉。教练不得不重新为他设计配套动作,而这段空档期直接导致他错过了整整一个赛季。后来他回归赛场,状态始终未能完全恢复。而这段经历,也让“跳水黄金窗口期”这个说法开始被广泛接受。


回到全红婵,她的“黄金期”显然太早被推上了祭台。她成名时年仅14岁,所有聚光灯倾斜过来的同时,训练量和心理负担也翻了倍。就连教练都在《广州日报》的采访中承认:“她这些年的身体透支比较明显,现在最重要的是保护。”


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忽略:她的伤,并非来自一次摔落或某场意外,而是系统性疲劳积累。《极目新闻》中提到:“她手腕与脚踝的软组织损伤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年高频训练下留下的疲劳性病变。”这种伤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叫痛,只叫“持续”,直到某一天你跳不起来、压不下腰,才知道早已透支。
2.png


有些人说,她是被“输给陈芋汐”的焦虑压垮了。但看得懂的人都知道,她和陈芋汐之间的竞争,从来不是敌意,而是一种系统内“逼人向前”的机制。她缺的是世界杯单人金牌,陈芋汐差的是奥运单人冠军,两人其实像是同一张弓上的双箭,各自瞄着不同的靶子。


这正是中国跳水内部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天才扎堆,养成体系不缺人,缺的是“节奏感”。过去这套强度制胜的培养模式行之有效,但在运动员职业周期拉长,科技介入训练细节的新周期里,过密赛程反而成了最大杀手。跳水不是足球,不能靠轮换顶班。每一次起跳,每一次入水,都是几乎相同的人、相同的高度、相同的技术压力。


而现在,全红婵正在为“年少成名”付费。这不是一句酸话,而是摆在她身体上的事实。她没能站上10米台,并不是因为她想停,而是她的身体已经“罢工”。这次退赛,比起输赢,更像是身体按下了暂停键。如果接下来的时间里,她还是像之前那样一场接一场地顶着打,也许下一次不是退赛,而是彻底趴下。而观众期待的那场和陈芋汐的正面对决,恐怕就只能停留在想象里了。
3.png


所以,这次退赛该敲响的警钟,不是媒体的叹息,也不是观众的失望,而是教练席和训练表上的“红灯”。成名太早的运动员,就像提早绷紧的弓弦,表面是精准,里面是隐患。她的成绩足够惊艳,但如果再不慢下来,她未来的路,很可能比别人走得更短、更急。


结尾回到最开始的问题:2025年5月21日这天,全红婵没有比赛。这一天或许很快被人忘记。但这一天如果能成为中国跳水思维“刹车”的节点,它就不是一个伤退,而是转弯。是一次不得不来的“慢下来”,好让她能在三年后洛杉矶的领奖台上——真正站得住,也笑得出来。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