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谈妥,李嘉诚连夜改口!228亿港口交易暗藏惊天反转
最近商界最大的瓜,非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的港口交易莫属。中美刚达成关税协议,这位“超人”就坐不住了——5月12日深夜,长和突然发布声明,强调港口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这与三个月前“闪电出售”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一、交易反转:从“套现跑路”到“紧急刹车”
今年3月,李嘉诚以228亿美元(约1657亿元人民币)将全球23国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尤为刺眼——这两个港口承担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中国货船占比高达21%,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消息一出,舆论炸锅:美国控制运河港口,等于掐住中国海运的脖子!
但国家迅速亮剑:3月28日,国家市监局启动反垄断审查;4月27日明确“不得拆分规避审查”;5月6日外交部直接点名,警告“任何逃避审查的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巴拿马政府以“拖欠12亿美元特许权费”为由冻结港口经营权,港交所也发出退市风险警告。
就在李嘉诚硬着头皮推进交易时,中美关税谈判的戏剧性转折让他慌了神。5月12日,中美宣布互相取消91%的加征关税,美国首次在“极限施压”下实质性让步。当晚11点,长和紧急发声明,不仅改口强调“合法合规”,还首次披露交易需通过中国审查、股东批准等四大前提。这波操作,网友直呼“李嘉诚终于认清形势了”。
二、国家反制:三大杀招让资本无路可逃
李嘉诚的“180度大转向”,本质是被国家三大反制手段逼到墙角:
1. 法律绞杀:国家市监局依据《反垄断法》域外管辖原则,要求交易方申报中国境内关联营业额,并评估数据安全风险。长和试图将43个港口拆分成“美资控制巴拿马港+意资接手其他港”的策略,被监管部门直接堵死。
2. 舆论围剿:央视、《大公报》等官媒连发评论痛批“卖国式交易”,长和股价一度暴跌4.5%。香港特首李家超也表态“反对国际经贸胁迫”,释放强烈信号。
3. 多边施压:中国联合欧盟、东盟等经济体反对单边关税,并通过RCEP市场替代部分对美出口损失。美国若强行控制巴拿马港口,可能失去全球供应链话语权。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贝莱德财团被迫推迟协议签署,李嘉诚最终在5月13日紧急叫停巴拿马港口交易。有分析指出,若交易未通过审查,长和需支付210亿元违约金;若强行推进,可能触发《反外国制裁法》等法律反制。
三、资本博弈:李嘉诚的如意算盘为何打错了?
李嘉诚这次“翻车”,暴露了三个致命误判:
1. 低估国家决心:他以为像过去一样“低价买、高价卖”就能全身而退,却没想到国家直接祭出《国家安全法》,将港口交易上升到“战略安全”层面。正如专家所言:“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交易,中国绝不会让资本胡来”。
2. 误判中美博弈:特朗普政府虽多次威胁“收回运河”,但中国通过强硬反制(如在印巴冲突中展示军事实力)让美国认怂。李嘉诚原本想“押注美国赢”,结果成了中美谈判桌上的牺牲品。
3. 忽视商业逻辑:国际港口交易通常按EBITDA的20倍估值,贝莱德却以13倍低价拿下,明摆着是“政治折价”。李嘉诚为套现而贱卖核心资产,不仅损害股东利益,还背上“卖国”骂名。
四、中国赢了,但博弈远未结束
这场港口交易风云,本质是资本逐利与国家利益的终极较量。中国通过法律、舆论、外交三重手段,不仅保住了战略要地,还向全球宣告:任何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惨重代价。
对李嘉诚而言,这次事件是一次深刻教训。他若想挽回声誉,唯有彻底终止交易,甚至将港口资产转售给中资企业(如中远海运已组建“接盘联盟”)。否则,等待他的不仅是法律追责,还有14亿中国人的唾弃。
结语
中美关税战虽暂告一段落,但大国博弈从未停歇。李嘉诚的“改口”只是开始,未来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国家责任,将是所有企业家的必修课。记住:在国家主权面前,资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