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黄晓明读博引热议:当明星卷学历,普通人为何高呼“读书无用”?

大张在广州 · 昨天 13:36
导语:
2025年5月,47岁的黄晓明因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复试名单冲上热搜。网友调侃其“一指禅打字法十年写不完论文”,却也感慨“中年霸总仍在追梦”。一边是明星扎堆深造,一边是普通人质疑“学历贬值”,这场关于学历价值的争论,究竟折射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jpeg
一、明星读博:是镀金,还是破局?
1. 行业竞争倒逼转型
- 近年来,影视行业“流量为王”的规则逐渐瓦解,观众更看重演员的文化积淀与专业深度。黄晓明手握金鸡、华表等大奖,但近年作品影响力下滑,读博或为其向制片、戏剧策划等幕后领域转型铺路。
- 类似案例:林更新2024年考入上戏表演博士班,靳东攻读中戏博士,央视主持人龙洋重返校园。
2. 艺术专博的特殊性
- 与学术型博士不同,艺术专业博士更重实践成果。黄晓明提交《中国合伙人》等制片经验作为申请材料,以行业奖项替代传统论文,符合“同等学力申博”政策。这种“实践+学术”路径,为资深从业者开辟上升通道。
3. 明星的“学历焦虑”
- 在“内卷”加剧的娱乐圈,“学霸”人设成差异化竞争筹码。网友戏称:“以前比谁更红,现在比谁更会写论文。”
2.jpeg


二、普通人质疑“学历无用”:误解还是现实?
与明星热衷深造形成反差,社交媒体上“读书无用论”屡见不鲜。这种割裂背后,藏着三个真相:
1. 门槛与能力的错位认知
- 学历是敲门砖,能力是通行证:招聘中,学历筛选效率高,但职场晋升更依赖实操能力。普通人常因“学历≠高薪”而否定其价值,却忽视学历带来的基础机会。
- 数据对比:2025年硕士平均起薪比本科高40%,但同一岗位中,低学历者若能力突出,仍有逆袭空间。
2. 学历通胀下的“性价比困局”
- 高等教育普及导致学历贬值,普通本科竞争力下降。但名校光环仍具优势:上戏博士录取率仅7.3%,黄晓明等人突围背后是行业资源的加持。普通人若盲目追求“水学历”,反而可能陷入“高投入低回报”陷阱。
3. 中年群体的现实桎梏
- 普通人读博需权衡经济压力、家庭责任与职业断档风险。反观明星,读博期间仍可接戏、录综艺,甚至将学业转化为流量话题。这种资源不对称,加剧了“学历特权”的舆论争议。


3.jpeg
三、学历的真正价值:超越功利的精神突围
黄晓明事件的最大启示,或许不在于“该不该读博”,而在于终身学习的意义:
1. 对抗年龄焦虑的武器
- 47岁读博的黄晓明、43岁考入美国电影学院的张静初,用行动撕碎“中年危机”标签。正如网友所言:“他不是证明给谁看,而是告诉自己——我还敢。”
2. 知识经济的生存法则
- 智能时代,职业生命周期缩短。教育部数据显示,近5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178%,35岁以上考生占比达19%。学历提升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全民“抗风险”策略。
3. 重构成功的多元定义
- 有人读博为晋升,有人为兴趣,亦有人如黄晓明所言:“博士头衔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演员的深度。”学历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个体如何将其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
4.jpeg


结语
当明星在镁光灯下书写考博故事,普通人或许更应思考:我们反对的从来不是学历本身,而是“唯学历论”的粗暴逻辑。真正的教育平权,不是让所有人挤进名校,而是让每个年龄、每种境遇的人,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赛道里,完成对知识的敬畏与对生命的超越。
黄晓明的博士论文能否写完尚未可知,但他按下“重启人生”的勇气,已为这个焦虑的时代注入一剂清醒剂——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从未出发的遗憾。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