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风里,藏着一声轻缓的告别。8月6日,北京八宝山兰厅,朱龙广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静静举行。这位在86版《西游记》中把“如来佛祖”演成几代人集体记忆的老艺术家,以他一贯的低调,与这个他曾用演技温暖过的世界作别。讣告里没提太多细节,可现场那些素白的花圈、循环播放的经典片段,还有人们眼角未干的湿润,都在诉说着他的分量——不只是荧屏上那个庄严的形象,更是一位用一生诠释“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文艺工作者。
告别仪式的布置,带着对逝者的尊重与理解。黑底白字的横幅写着“悼念朱龙广长辞乘愿再来”,两侧挽联融进了角色相关的意象:“悲智双运度众生自有圆,如来佛祖证菩提本无来”。这样的安排让一些年轻网友觉得新鲜,却恰如其分贴合了朱龙广先生的性情。他一辈子不爱张扬,就连演“如来”时,也总说“是角色托举了我”,如今这样的送别,倒像他本人会喜欢的样子——安静,却有回响。
来送别的人里,有头发花白的老观众,手里攥着泛黄的剧照;有《西游记》剧组的老伙计,六小龄童、王伯昭来了,握着家属的手久久不放;马德华虽没能到,也特意托人带来了花圈和一句“老朱,一路好走”。至于“唐僧”迟重瑞未现身,也没送花圈的事,终究是人家的私事,你我隔着屏幕,实在不必猜来猜去。
生活里的朱龙广,总在不经意间让人觉得亲近。有次他去录访谈节目,编导想派车接,他摆摆手:“不用不用,公交方便,还不堵车。”镜头外的他,穿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见了谁都笑眯眯的,像胡同里那位总给孩子糖吃的老爷爷。这种“台上是经典,台下是凡人”的反差,让很多人觉得,他不只是“如来佛祖”,更是那个让“明星”二字变得亲切的普通人。
所以今天的送别,才带着点特别的温度。人们捧着花来,不只是为了送一位演员,更像在和自己的童年道声再见——那个守在黑白电视前等《西游记》的午后,那个跟着“如来佛祖”的台词学庄严的年纪,都跟着朱龙广先生的离去,悄悄成了更遥远的回忆。
有人说挽联“太抬高他了”,可在那些看着他的戏长大的人心里,这份敬意从来不是因为“如来佛祖”的身份。是他把角色演活的专注,是他红了之后还坐公交的淡泊,是他接受采访时总说“要对观众负责”的认真,让这个形象超越了剧情,成了一种记忆里的“靠谱”。在如今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这种“把简单的事做好,把平凡的日子过踏实”的态度,本身就值得被记得。
朱龙广先生走了,可电视里的“如来佛祖”还在。每逢寒暑假,那个端坐莲台的身影一出现,多少家庭还会响起“快看,是佛祖”的欢呼。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个经典角色,更是一种提醒:真正能被记住的,从来不是喧嚣的噱头,而是藏在细节里的真诚——对艺术的真诚,对生活的真诚,对每个相遇的人的真诚。
风会带走夏天,却带不走那些温暖的记忆。朱龙广先生用一生告诉我们:演好戏,做好人,就够了。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在偶尔翻到《西游记》的片段时,轻轻说一句:“谢谢您,曾让我们的童年这么精彩。”
对于这样的告别与怀念,你心里有怎样的感触?欢迎留下你的想法。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