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不是签完就完,是养还是放养?
”
昨晚刷到一张内部截图,黄晓明公司去年收入直接腰斩,旗下十几个艺人没一个出圈,全公司靠他一个人上综艺硬撑。
我第一反应:这老板当得也太省心了。
点开资料一看,更离谱。
黄晓明手里攥着《中餐厅》《乘风破浪》这种顶级流量池,结果全拿去给自己刷存在感,团队其他人连汤都喝不上。
公司签了160多个网红,影视预算被砍得只剩渣,拍出来的戏连平台内部看片会都撑不过十分钟。
最惨的是艺人。
半年才开一次全员会,经纪人各玩各的,档期撞车成了日常。
去年走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老艺人续约直接甩一句“不想陪跑”。
说白了,大家是来追梦的,不是来当背景板。
转头看贾乃亮,画风完全不一样。
他自己下场直播,一场卖两三个亿,公司六成收入靠他直播间撑着。
钱有了,底气就硬:李一桐专啃甜宠剧,乔欣改走职场路线,剧本和艺人气质锁得死死的,商务报价直接涨四成。
每周视频会议雷打不动,市场风向一变,团队立刻调头。
悬疑剧火了?
两周内把手里项目全改成暗黑滤镜。
这种反应速度,黄晓明那边半年才开一次会,怎么打?
说到底,黄晓明还在用十年前的老办法:堆资源、砸曝光、赌爆款。
贾乃亮已经把艺人当成产品,数据、定位、渠道全算得明明白白。
一个还在用大哥带小弟的江湖气,一个已经进化成产品经理思维。
艺人不是盆栽,摆在那就能开花。
要么像贾乃亮,把每个人当IP精耕细作;要么学黄晓明,继续靠一个人硬撑,直到撑不下去那天。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