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曾在年轻时给妻子写过一封表白信,句子里绕着热情和决绝:“我不要你只做一个人的公主,我要你成为全法兰西的王后,爱丽舍宫的女主人……你不是我的影子,而是我的灯塔。因为你,我才能成为今天的我。”这些话,听起来多像是恋爱中的少年说出来的,但当时的他已经决意要让全世界知道,这份感情绝不只是悄悄话。
说起来,人们对他们之间的故事,有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毕竟,法国总统,风度翩翩,万千少女的理想型——想娶谁娶不到?结果他偏偏一头栽进了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女教师怀里。不是说总统可以挑三拣四吗?这事儿想想就让人起疑,“他到底图她什么?”有些人嘴上说不在乎年龄,但心里难免琢磨,“这其中一定有什么我们没看懂的东西。”
今儿咱们不妨拉开点距离,顺着时间捋捋这两个人,是怎么拧巴着命运的线,一步步走到众目睽睽之下。
布丽吉特这一生,开头就自带一点故事感。1953年生在法北一个小镇,家里做巧克力生意,父母在当地算得上有头有脸,小时候她的生活是甜的。聪明孩子,学习不含糊,喜欢文学,1974年拿到学士证,转身就去了亚眠那家耶稣会学校当法语和拉丁语老师。她对戏剧还有一股劲头,没事就带着学生搞演出,有点儿舞台上的“小疯子”气息。
家里还是老派风格,希望女儿安稳落脚,不用太折腾。于是,在父亲搭桥下,她认识了安德烈——银行的职员,踏实,人不张扬。说来也巧,两人很顺利地走到一起,结了婚,三孩子落地,锅碗瓢盆,日子算稳定。
可布丽吉特这人,心里不太安分。不太喜欢那种“老公孩子热炕头”式的平淡,总觉得自己骨子里那点激情被琐碎生活埋了,连和丈夫说话都像是在重复规定动作。她喜欢文学、戏剧,舞台上能挣脱一切,这类精神的需求,安德烈给不了,她常常自己琢磨,也有点无奈。
直到1993年,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坐进了她的法语班,一切都开始拐了个弯。马克龙,全名埃马纽埃尔·马克龙,1977年出生,家里是教授、医生,中产精英。小孩聪明,有点儿自信,“别人家的孩子”那一挂,成绩好,课外活动花头多。
说起来那会儿,在亚眠中学的戏剧社里,老师和学生没什么隔阂,相当随意。马克龙爱戏剧,有点天才的苗头,布丽吉特一下就被他吸引。两人开始交流剧本、表演的想法,最初是师生间的切磋,但你看那些老电影就知道,女老师和男学生之间,有时候只是缘分没来而已。
校园里的关系一旦亲近起来,难免有人瞎琢磨。这种关系,最开始,布丽吉特是欣赏——就是老师感念学生懂行,天资聪颖。可时间一长,交流变多,有时候天都黑了还在讨论剧本细节,慢慢地气氛就不那么纯粹了。
有一年学校排戏,导演安排他们来个舞台吻,那一刻,两个人心里的某些开关真的就“咔哒”一声被打开了。马克龙开始主动追求女老师——无论她是否愿意。他时不时跑办公室,明里暗里“取经”,实际上是想多看一眼、说两句话。
布丽吉特也不是没有挣扎。她那时已经有了一子两女,大女儿和马克龙年龄还差不太多。其实家里人一开始还误会——以为马克龙喜欢的是她的女儿。父母不愿孩子早恋,布丽吉特的丈夫还专门找马克龙聊过,希望他少来点。
但事情哪那么简单。人的感情,不是计划能安排得清清楚楚的。有一些东西越想压,越泄不住。布丽吉特发现自己控制不了,谁说禁忌的爱情就利索?两家很快都警觉了,风云骤起。
布丽吉特的大女儿在学校成了同学们的谈资,“你妈和你同学谈恋爱?”流言蜚语像蚊子一样不歇。她自己也成了镇上的话题,父亲几乎要断绝关系,丈夫明面上隐忍,心里却早已是寒心。
马克龙家也闹翻了。他的父母一度气急败坏:自家十几岁的儿子居然被老师勾了魂?恼火到跑学校找校长,让人给个说法。一通劝说无果后,只能搬出杀手锏:把儿子送去巴黎读书,想远离这摊浑水,也许过阵子就冷淡下来。
但爱情不是数学题。距离不一定能冲淡,只会让思念变得更剧烈。你想啊,少年人在巴黎继续上学,夜深人静时给老师写信,说自己的孤独、说回忆,甚至把心头那些羞怯、焦灼,都摊在纸面上。每次布丽吉特收到信,心就被拽着,拔不出来也不想拔。
时间往前推,布丽吉特最终还是与丈夫分居了。她怕什么?人活一辈子,连自己都不敢要,那这一生岂不是白耽误?
几年后,她干脆去了巴黎,两个心思都碎的人终于在一个城市重聚。外人说马克龙这是“年少轻狂”,可事实再等几年后他还是没变。他不在乎周围那些少女对自己花痴,喜欢的只有曾在课桌旁讲过文学、有时院子埋头写诗的女老师。
他们之间,像平凡恋人,走在巴黎街头、逛书店,也会讨论生活的枝枝丫丫。布丽吉特给的激情与理解,恰好填补了马克龙的洞;马克龙的细腻和热情,也让她再次相信自己。
可布丽吉特的前一段婚姻不消,终究是个难题。两个人婚姻关系没理清时,舆论压力从来未减过。直到2006年,她回到亚眠,和安德烈正式结束了三十年的生活,两人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在一起。
一年后,他们在勒图凯结了婚,没有大场面,没有豪华布置,但彼此都知道,这个决定,比仪式更有分量。
婚后,马克龙一步三回头地攀政坛,布丽吉特则彻底做起了他的后盾——放弃事业,全心辅助丈夫。她是那种你不太在意,但绝不会原地等你的女人:帮忙斟酌演讲稿、出席活动时打理好每一个细节,把自己藏在他身后的灯光里。
偶尔有闲人说,带着糟糠之妻,“是不是作秀”?可是真爱这种东西,装不出来。马克龙就是会在人前牵妻子的手,会低头亲吻她的手背——这些动作不见得每次都被拍下来,可他们之间那种“你就是我的全部”的状态,是瞒不了谁的。
有一年卡塔尔世界杯上,马克龙带着布丽吉特出席,不避众目,人们在电视前讨论,“这么大年龄差,图什么?”,但两人该怎么过,别人说了都不算。
到了2023年夏天,他们在海边度假,穿着随意,像普通夫妇一样手牵手聊天,时而停下,时而笑出声。你要说爱情到了晚年会变样,可他们的样子就像头一回约会的小情侣——夹杂着生活里的柴米油盐,也有舞台上的高光时刻。
布丽吉特年岁已高,可这份感情像藤蔓一样缠绕了几十年,最后枝繁叶茂。旁人说羡慕也好,不解也好,终究不是当事人。马克龙的人生后来蒸蒸日上,这个“背后的人”,始终站在爱丽舍宫最低调的角落。外面的世界风雨如磐,屋子里,还能听见当年情书的回响。
他们的故事,真说完也没有什么定论。有的人觉得是不被祝福的婚姻,有的人觉得是最纯粹的情感。爱情究竟是什么?谁能说清呢。
偶尔深更半夜琢磨这事,也许很多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至于你怎么看——留个言,说说也挺好。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