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一条“江疏影海外产子”的词条突然冲上热搜榜首。
没有实锤照片,没有亲口承认,仅凭狗仔一笔漫画线条,就把“知性女星”“苏宁高层”“海外产子”三个关键词焊死在热搜上。
网友翻出她五年前和苏宁公子张康阳的合照,扒出她去年在三亚拍戏时戴的千万珠宝,甚至把《三十而已》里顾佳的台词截出来配图——仿佛这场风波早就在剧本里写好了结局。
而江疏影工作室那句轻飘飘的“呵呵”,更是像往油锅里泼水,瞬间点燃全网:有人夸她“高冷反击”,有人骂她“心虚装傻”,
更多人盯着评论区追问:“这到底是娱乐圈套路,还是现实版《玫瑰的故事》?”
狗仔这次玩的是“悬疑片”套路。
漫画里没有真人面孔,却把“海南酒店密会”“生日礼物价值百万”“富商破产后转投男星怀抱”等细节画得明明白白。
网友拿着放大镜一比对,江疏影近年三次三亚行程、综艺里提到的“海外充电”行程、甚至工作室2021年发的“学习进修”声明,全成了拼图碎片。
更绝的是,漫画发布当天,她正带着新剧《玫瑰的故事》做直播,弹幕里“顾佳别躲了,快澄清吧”的调侃刷了屏。
工作室隔天回了个“呵呵”,却让舆情彻底失控——粉丝觉得这是“清者自清”的霸气,路人痛批“不如发律师函”,
连法律博主都下场分析:“‘呵呵’算不算名誉侵权?要是坐实谣言,江疏影至少能告到对方赔到倾家荡产。”
这回应,倒像是把娱乐圈的“冷处理”玩出了新高度。
对比她十年前的操作,2014年被传插足文章马伊琍婚姻时,工作室48小时内发声明切割;2018年不雅视频风波,律师函三天内发到网友邮箱。
如今这轻飘飘的“呵呵”,被网友解读出三种意味:要么是“我有后台不怕事”,要么是“懒得和你们计较”,最狠的猜测是“新剧宣传需要流量,这波蹭得妙”。
偏偏这时候,某娱乐大V翻出她2019年访谈:“演员不需要向观众解释私生活。”
这句话被截出来当武器,支持者说“她早把答案写在脸上了”,反对者嘲讽“难怪被造谣,自己都不在乎名声”。
娱乐圈的谣言流水线,向来是“造谣成本低,辟谣成本高”。
狗仔深谙此道:不点名道姓,但把“海外产子”“攀附豪门”这些爆点塞满漫画;不摆证据,但把当事人陈年绯闻和公开行程剪成蒙太奇。
更阴险的是,他们知道公众对女星的“双标滤镜”——男星被传绯闻叫“风流才子”,女星被传同样的故事,就成了“心机女星”。
就像这次,江疏影从《致青春》里的小清新熬成《三十而已》里的职场女王,硬实力吊打同期小花,可只要资源好点,就得被扣上“靠男人上位”的帽子。
当年和张康阳传绯闻,全网嘲讽她“抱苏宁大腿”;如今结婚生子的同龄女星,又被骂“过气女星蹭热度”。
吃瓜群众早就练就了“福尔摩斯体质”。
有人翻出江疏影2019年接受采访的视频,她提到“演员不需要解释生活”;有人扒出她微博小号,去年转发过女性独立的文章。
这些片段被剪成合集,配着“江疏影曾说过”的字幕在短视频平台疯传。
另一边,粉丝也没闲着,把狗仔过往造谣记录翻了个底朝天,甚至整理出《娱乐圈辟谣白皮书》。
最绝的是某高校法律系学生,直接在超话里开课:“从民法典看明星名誉权维权难点”,评论区秒变普法现场。
这场风波最讽刺的,是江疏影新剧《玫瑰的故事》里,她演的正是被谣言缠身的“完美女性”。
戏里她面对流言冷处理,戏外工作室也照搬剧情回了个“呵呵”。
网友调侃:“这剧方是照着现实写的剧本吧?”
其实娱乐圈从来不乏“戏如人生”的巧合,但当谣言变成流量密码,真相反倒成了最不重要的背景板。
或许正如某条高赞评论所说:“我们追的不是星,是自己心里那场关于‘公平’的连续剧。”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