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日本曾经是制造业的神话。二战后的废墟上拔地而起一座又一座工业巨人,松下、索尼、东芝、夏普、三洋……一度引领全球技术潮流,主导家电、半导体、汽车、机械等多个领域的全球话语权。曾几何时,“日本制造”三个字就是质量、创新与信赖的代名词。然而,当下这一神话似乎正以“裁员”二字悄然崩塌。
5月9日,日本松下控股正式宣布,将在本财年内全球范围内裁员1万人,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4%。其中,5000人来自日本国内,5000人来自海外。这一数字不仅令人震惊,更引发外界对松下、乃至整个日本制造体系是否正陷入结构性衰退的深度疑问。
自2010年代以来,这家曾经家喻户晓的家电巨头已多次进行瘦身、自救、重组。从拆分电视业务、出售半导体部门、合并白色家电到如今大规模裁员,其每一次“改革”背后,其实都是一个时代的退场。表面看,是为了“集团结构改革”;但本质上,是为了止血。
松下控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不简单。其主要利润来自与特斯拉合作的电动车电池业务,以及少数盈利支柱如工业设备与航空电子。而传统家电业务早已被韩系品牌挤压殆尽,数码电子产品市场几近“消亡”,在AI与新能源时代的转型也明显滞后。在如此结构下,裁员其实就是一种“断臂求生”。
然而,松下这一轮的裁员还“相当公平”地将国内与海外员工“各裁一半”。这不仅意味着日本本土的就业形势将进一步恶化,也说明企业对全球运营信心严重不足。换句话说,这不是局部危机,而是全线退潮。
为什么日本制造越来越走不动了?原因其实众所周知,但日本社会长期不愿面对。第一,日本长期坚持老旧的企业文化与封闭管理体制,对全球市场变化的应对迟缓;第二,技术转型乏力,未能及时把握AI、电动车、数字经济等核心战略方向;第三,高龄化社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与消费萎缩双重压力;第四,对外依赖过重,制造链全球化失败后无法自主回补。
而在全球激烈竞争之下,中国的工业崛起、韩国的灵活市场机制,以及欧美在高科技领域的再工业化布局,让日本过去赖以为傲的“中间地带”彻底失守。原本精于成本控制与供应链优化的“日式制造”,如今反倒成为负担与包袱。
这一切,松下当然知道。但知道归知道,改革却迟迟未到,反而一再陷入“内部重组—业务剥离—裁员瘦身”的恶性循环。企业逐渐“空心化”,高层却依然活在“技术神话”的旧梦中,面对中国同行以10倍速度迭代产品的现实,无动于衷。
而政府方面更是帮不上忙。在“安倍经济学”后遗症仍未消散的今天,日本的财政赤字、人口结构、日元贬值与对外依存度问题日益严峻。对于松下这样的企业来说,靠国家补贴已经无法维系未来。转型?要资金、要技术、要组织再造,但这些要素在如今的日本几乎无一具备。
我们正在目睹的,不是松下的裁员,而是“日本制造”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隐退。松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东芝早已将核心业务出售给外国资本,夏普被鸿海收购,日立多次剥离非核心业务。曾经那些撑起日本制造黄金时代的巨人们,如今几乎无一例外地走向了“业务瘦身—品牌萎缩—市场边缘化”的路径。
这种大规模裁员在社会层面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日本国内原本就业市场就已因老龄化和经济不振而极度脆弱,年轻人普遍躺平、职场低薪严重、产业吸引力下降。现在再砍5000人,如何安置?海外裁员5000人,会不会引发各国政府与工会反弹?如此下去,松下不仅要面对市场的冷酷,更可能卷入一轮又一轮社会与政治漩涡。
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彻底审视自身制造模式与产业路径的时刻?是否还要继续沉迷于“工匠精神”的自我陶醉之中,而拒绝向现实低头?是否真的准备好放下架子、彻底重构、用全球视角重建日本的产业未来?
松下的裁员不是结束,而是提醒。提醒一个国家的制造光环已经熄灭,提醒一个社会的技术自信正加速坍塌。曾经让世界仰望的“日本制造”,现在却在裁员通告中逐步退场。剩下的,不是唏嘘,而是深深的反思。再不变,日本也只能沦为全球制造的“博物馆”,陈列过去,失去未来。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