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再一次站到了聚光灯下,但这次,被关注的不是她在空中划出的弧线,而是她的身材。也就短短三年,这个东京奥运女子10米台决赛三跳全满分的小姑娘,身上已经有了“壮实”的标签。你如果看过那场比赛,还记得吧?她拽着泳裤,34公斤的身板轻飘飘一跃,就把世界看傻了。现在,人长开了,网上立刻有声音冒出来:“怕她练废了”“没有当年那股瘦里透劲的灵气了”。这转变,有点让人五味杂陈。
说实话,这不是第一次类似争议了。中国跳水队出好苗子,从来都走一个套路:早熟、成名,然后是绕不过去的发育关。13到16岁,身高重心全在往上窜,动作难度没见降,肌肉反而跟不上,这哪个项目都吃不消,更别说跳水。你翻翻陈若琳的履历,也是16岁开始,个高了,动作得修正,险些掉进技术瓶颈,最后伦敦奥运还能双人卫冕,是靠什么?蝉联靠的就是那股天赋+狠劲儿——说服自己接受不完美,不死磕“骨感”,反而能继续创造厉害的成绩。
回头说全红婵,质疑声那么大,很多人是盯着她最近一组“笑合不拢嘴”的开学视频,“这像跳水运动员的身材吗?”有些人直接贴上了“回不去了”的标签。但你要是真懂行,肯定没那么快下结论。先不说何教练整个7月专门为她制定了康复和核心训练,目标就是卡着“发育关”,帮她稳定空中动作。还是每天练足6小时——三小时水面、三小时陆地,动都没敢停。这不是“掉队”,恰恰是走难路。谁家奥运冠军,发育了还能这么咬牙坚持?有一点我觉得很多人忽略了:跳水的规则动作完成度直接占40%的分,每一点力量或形态变化,都明明白白映射在水花和分数上。身材,谁不想精致?能不能落到技术细节上,才是王道。
不过说到底,球迷怕的不是“壮”,怕的是“走样”。全红婵在东京是天之骄子,小小的背影说着“想为妈妈治病赚奖金”,那时候的懂事眼神到现在还扎心。谁没一点自家孩子长大的不舍?可是,这世界没有哪个冠军能一成不变地停留在14岁。跟伏明霞比,她当年14岁直接横扫巴塞罗那,后来长高发福,被“质疑技术走下坡”骂得更惨,结果人家第一个转战跳板照样摘金,这不还是靠调整自己,活出不一样的高度?
我觉得,天才有个通病,大家都把他们当成“不会错的答案本”,非要拷贝一遍又一遍。全红婵的成长,难就难在她不能只做那个34公斤的小孩,也要变成合格的成年运动员。你说她会不会再现三跳满分?谁都不敢拍胸脯。但别忘了,她赢过的,是自己最“轻飘”的那一刻,如今却得跟自己的身体不断磨合。与其揪着“是不是比以前胖了”,不如琢磨一下,这姑娘能不能像前辈那样,把自己逼进一个新境界?
有些成长,会牺牲一点凌厉感,也会长出更多韧劲和松弛劲。全红婵这种把苦练和真实情绪都写在脸上的女孩,不管未来怎么走,都有资格一步步摸到她的新高点。说不定哪天,她又会在看似不可能的时刻,把我们再一次惊住——光是想想,就有点小激动。你说,下一个属于她的高光时刻,会琢磨着什么时候来?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