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同演“刑警队长”,看完54岁于和伟再看57岁何冰,差距立马出来了

娱海风向仪 · 昨天 08:57
同演刑警队长,于和伟和何冰这差距,网友:一个是教科书,一个是翻车现场!
家人们谁懂啊!最近追刑侦剧追得我血压忽高忽低——这边于和伟的《我是刑警》刚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边何冰的《刑警的日子》就把人雷得外焦里嫩!两部剧前后脚播,都是演刑警队长,可这演技对比一出来,真让人想拍大腿喊“绝了”!
1.png
先说时间线啊,去年11月《我是刑警》一开播就爆了,央八黄金档,于和伟演的秦川从基层民警一路拼到队长,每个案子都看得人起鸡皮疙瘩。你看那西山矿案,劫匪拿枪爆头的狠劲,警察蹲现场捡弹壳、查指纹的细致,连东北90年代的雪都下得跟真的似的,哪像是演戏?简直就是把真实卷宗搬上了屏幕!于和伟那眼神,分析案情时盯着线索本的专注,审讯犯人时压着嗓子的沉稳,我妈看了都说:“这才是咱老百姓心里的刑警,有血有肉有本事!”
2.png
再看刚接档孙俪《蛮好的人生》的《刑警的日子》,开播收视倒是第一,可这热度没撑两天就变“槽点”了。何冰演的魏哥是老刑警师父,按说该是“定海神针”的角色吧?结果呢?带徒弟出个现场跟吵架似的,50岁站街女遇害案、富二代被捅15刀的案子,他倒好,不是拍桌子骂“你脑子进水了?”就是上手推搡“想不明白就滚去查!”。网友都说:“这哪是带徒弟?活脱脱胡同里耍嘴皮子的大爷,刑警队要这么训人,早该被投诉了!”
更扎心的是,何冰老师的北京话实在太“冲”了!噼里啪啦跟机关枪似的,说快了根本听不清重点,再配上他那“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观众直犯嘀咕:“老刑警不该是藏得住事、兜得住底的吗?怎么跟个急脾气老炮儿似的?”反观于和伟,53岁演年轻民警时被嫌“褶子多”,可人家一查案就“活”了——张克寒案里蹲蹲守点三天三夜的疲惫,破了大案后躲楼道抽根烟的放松,连揉太阳穴的小动作都透着“这案子没白熬”的真实感。网友说得实在:“于和伟查案像纪录片,何冰演刑警像情景喜剧,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有人可能要说了,“何冰老师可是《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白鹿原》里的鹿子霖,演技能差?”可咱实话实说,《大宋提刑官》里宋慈的沉稳、鹿子霖的狡黠,都是角色立得住的。但《刑警的日子》里的魏哥,角色设定本来想走“毒舌师父”路线,结果何冰演着演着就跑偏了——该教徒弟分析线索的时候他骂街,该稳着性子盯现场的时候他插科打诨,观众哪能不失望?
3.jpeg
再看《我是刑警》为啥能成“年度爆剧”?人家不玩虚的!从监控比对到DNA检测,从老刑警带新人的“传帮带”到小警察熬夜啃卷宗的“笨功夫”,每个细节都跟真刑警办案似的。于和伟演的秦川,破了案不吹牛,挨了批评不顶嘴,就跟咱小区门口那个总加班的片警似的,真实得让人想掉眼泪。这才是观众想看的“刑警队长”啊——不是耍帅摆谱,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破案王”!
话说回来,咱追刑侦剧图啥?不就图个“真实”吗?看警察怎么抽丝剥茧,看坏人怎么露出马脚,看正义怎么一点点撕开黑暗。《我是刑警》做到了,所以观众追着看;《刑警的日子》没做到,所以网友吐槽“弃剧”。何冰老师的演技咱不否认,但刑警队长不是胡同里的“傻柱”(《情满四合院》角色),不是耍嘴皮子能镇住场的。老刑警该有的睿智、该藏的锋芒、该有的“稳”,何冰这回是真没演出来。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演员选角色、观众看剧,都是图个“对味儿”。于和伟的刑警队长,是刻进观众心里的“专业范本”;何冰的刑警队长,倒像是没踩准节奏的“错位表演”。这差距,不是年龄的问题,不是演技的问题,是对角色理解的问题——你心里的刑警队长该是什么样?是于和伟这种“破案如抽丝”的细腻派,还是何冰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暴躁派?
4.png
评论区聊聊呗!你追了这两部剧吗?觉得于和伟和何冰谁更像刑警队长?或者你心中最经典的刑警角色是谁?咱一起唠唠!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