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曾经火遍全国的小孩,突然就在公众视野里“蒸发”了十年,这事儿放今天看还是觉得挺魔幻的。大家还记得那个奶声奶气问“爸比你会唱小星星吗”的Kimi吧?2013年他靠着一档综艺成了国民儿子,所有人都以为林志颖在为他的星途铺路,结果节目一结束,人直接就没影了,退得比谁都干净。
那年他才六岁,正是一个孩子最适合接广告、上节目的黄金年龄。可林志颖夫妇偏不,没让他趁热打铁,反而像收回一颗珍贵的弹珠一样,把他小心翼翼地藏回了家庭这个盒子里。从此以后,社交媒体上关于他的信息,只剩下每年生日时一张被贴纸挡住脸 或者干脆只有一个背影的照片。
十年过去,弟弟们在镜头前活蹦乱跳,大方分享着日常,唯独Kimi像个神秘的传说。网友的猜测五花八门,最刻薄的说法就是“长残了,不敢放出来”。这种揣测其实很符合大众的娱乐心理,毕竟看一个童星跌落神坛,比看他一路顺遂更有戏剧性。人们的好奇心,有时候带着那么点不怀好意的期待。
直到最近,他妈妈陈若仪才终于松口,给出了那个让所有猜测都显得很小丑的答案。她说Kimi性格内向,不喜欢被那么多人盯着看,不喜欢成为焦点。作为父母,他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让他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理由简单到让人意外,却又真实得让人无法反驳。
这十年,他不是活在真空里,只是活在了镜头之外。身高悄悄窜到了一米八,比他爸爸还高。偶尔被路人拍到,戴着口罩也挡不住清秀的眉眼,穿着简单的白T恤,身形挺拔,站在人群里有种安静又亮眼的气质。他没有长残,反而越来越像年轻时的林志颖,只是多了几分少年人的羞涩。
其实,这种选择的根源,看看林志颖和陈若仪的感情就明白了。两人从车展相识,陈若仪为了他悄悄退出女团,甘愿做他背后的女人好几年。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地秀恩爱,连恋情公开、孩子出生,都处理得相当低调,直到2013年才补办婚礼。这对夫妻骨子里就不喜欢把私生活摊开来任人评说。
他们给了Kimi选择权,也给了双胞胎弟弟Jenson和Kyson展示的自由。两个弟弟明显是外向型选手,喜欢镜头,乐于分享,陈若仪的社交账号上满是他们玩耍、学习的照片。同一个家庭,三种养育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公平,不是机械地一碗水端平,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天性,给他们最适合的土壤。
陈若仪对Kimi的感情,藏在她每年生日写的小作文里。有一句话特别戳人,她说“谢谢你包容我第一次当妈妈”。
“这句话道出了多少新手母亲的心声,不是父母在包容孩子,而是孩子在用他的成长,包容着父母的手足无措。“
这句话里没有明星家庭的光环,只有一个普通妈妈对儿子的愧疚和感激。这种细腻的情感连接,或许才是Kimi安全感的最大来源。他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选择,背后都有人无条件地支持。
Kimi的选择不是叛逆,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清醒。在一个流量能兑换一切的时代,他主动放弃了那条最容易走的路。他不接代言,不参加活动,几乎断绝了所有能让他维持曝光度的机会。这种定力,别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
林志颖曾把对儿子的期望比作放风筝,希望他飞得又高又远,但线始终在自己手里。现在看来,他做的不是拽着线,而是把线交到了Kimi自己手上,让他自己决定飞翔的方向和高度。这比单纯给钱给资源,要难得多。
有趣的是,他们家对三个儿子的物质生活却力求“统一”。比如生日蛋糕,这么多年雷打不动地在同一家店订,连口味都很少换。这种仪式感像一个锚,无论孩子们未来走得多远,性格有多大差异,总有一些共同的味觉记忆,把他们和这个家紧紧拴在一起。
Kyson遗传了林志颖的电眼,活脱脱一个小林志颖。Jenson小时候更像妈妈,软萌可爱,和当年的Kimi如出一辙。这三兄弟,一个选择了安静成长,两个享受着阳光下的童年,基因的奇妙和个性的迥异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林志颖夫妇的做法太“佛系”了,浪费了Kimi天生的好牌。但在另一个层面看,这恰恰是他们最大的底气。
“真正的爱,不是把他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给他一个空间,让他长成他自己本来的样子“
这份底气,来源于他们不把孩子当成自己事业的延续,也不把他们当成满足虚荣心的工具。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价值,不需要通过大众的喜爱来证明。
当别的星二代忙着上综艺、走秀、拍杂志,为进入娱乐圈铺路时,Kimi在过着一个普通高中生的生活。他的成长轨迹,更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同学,而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这种“普通”,在今天反而成了一种奢侈品。
他用十年的“隐身”,换来了一个没有被过度消费和打扰的青春期。当他未来某一天,真的准备好以成年人的姿态面对公众时,他会比那些从小活在聚光灯下的孩子,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和更清晰的自我认知。
我们不必再为他是否“长残”而操心,也不必为他没有走上星途而惋惜。他只是选择了一条更安静的路,去体验一个更真实的人生。这份选择本身,比任何一张清晰的正脸照片,都更帅气,也更值得被记住。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