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兢兢业业20多年,从央视一姐到消失,51岁董卿的选择让人可惜

奋发小红花z · 昨天 12:36
请直接以文章正文作为输出的开始.

我记得很多年前在电视机前等着听她念一句诗, 那声音像冬日暖阳, 让人安心. 我是一个爱把人生比作茶的人, 越是清苦的年份,越能泡出味道. 说到董卿, 我总有点不忍心用八卦的放大镜去翻她的生活, 因为那里有太多光鲜也有太多需要珍重的隐私.
我看见过关于她的报道, 也留意到公众的讨论. 媒体曾报道她在2014年短暂离开央视去美国学习, 当时有人把那段时间解读为职业暂停(来源: 武汉晚报 2014-04-23). 她复出后, 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继续与观众相遇, 那些节目里有她对文字的温柔和对时代的敬意(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2018-08-21). 这些事实, 对我来说像一本可以翻阅的相册, 每页都写着職業的選擇和時間的痕跡.

公众对名人的好奇, 有时像一只伸过头的猫, 想看又怕惊扰. 当有报道把她的私事与家人命运连在一起, 我选择先按住指尖, 先听风再说话. 有媒体提到与她有关的商界人物在近年出现财务问题, 媒体因此产生连带报道(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2-24). 我说這些不是為了跟風指指點點, 而是想提醒大家, 名人的生活被放大时,事实和臆测常常纠缠在一起,真正需要的,是慎重和同理心.
我常想, 一个在台上唤起千万人情感的主持人, 在台下也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避风港. **她选择离开和回归, 既是职业判断, 也是对家庭和自我的保护**. 社会在不断更替话语的同时, 新人成长很快, 比如龙洋被称作新的面孔, 她的上位显示着行业的自然交替(来源: 界面新闻 2021-02-11). 这不是什么毁灭性的终点, 而是职业生态的流动。

说到这里, 我想讲个小插曲. 有一次在小城的书店, 一位年轻老师对我说: “林姨,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朗读者》片段, 他们沉默了很久。” 我笑着问为什么, 他却说: “那种声音, 像把古诗从纸上变成了人的呼吸。” 我听了觉得暖, 因为这是艺术回馈最朴素的样子: 影响不一定惊天动地, 只要触到人的一瞬, 就够了。
面对流言和舆论, 我更愿意提三个温柔的提醒. 一, 对当事人的私事保留尊重, 不把猜测当证据. 二, 对职业更替抱持平静, 新面孔出现是行业更新而非谁的失败. 三, 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给予肯定, 那是节目真正的价值所在.

结尾我想说: 人生像一场温火慢炖, 有人选择把台灯关上去读书, 有人选择把灯光打开继续在台前. 两种选择都值得被理解. 如果你也在为某个公众人物的变动感到惋惜或好奇, 不妨留下一个善意的评论或一句鼓励, 因为公众的目光有时比采访更重。
参考资料: (1) 南方人物周刊, 董卿 重新定义理想, 2018-08-21. (2) 武汉晚报, 央视知情人:董卿请假去美国生孩子 不会完全隐退, 2014-04-23. (3) 界面新闻, 新面孔! 春晚年纪最小主持人龙洋职业经历, 2021-02-11. (4) 每日经济新闻, 密春雷被限制消费等报道, 2023-02-24.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