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51岁,没上热搜,也没开直播,你我却还在替她算后悔值,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
我刷到她在书店被偶遇的照片,素颜,帆布包,跟普通妈妈没两样。
评论区最高赞是“她怎么老成这样”,第二高赞是“她活该”。
两句话把人性摊开:我们爱看神坛塌成废墟,再踩两脚确认灰尘厚度。
可废墟里真有她后悔的哭声吗?
我赌没有。
她爸当年逼她每天跑一千米,冬天洗冷水脸,理由是“女孩得先学会对自己狠”。
这套狼性教育把她送进央视,也预埋了今天的伏笔——当生活抡起大锤,她第一反应不是哭,是算还能扛几斤。
密春雷出事那会儿,她挂出上海老洋房,3.2亿降到2.4亿成交,中介说“她只问多久到账”。
你看,连逃命都带着主播腔,干脆利落。
赴美生子那档子事,骂声最大。
她后来解释“想给孩子多一个选择”,被群嘲双标。
我倒是想起她早年采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对方说“我父亲要我别回国,我偏回”,她当场红了眼眶。
爱国这词儿,在她那儿从来不是口号,是私事。
可惜网友不信,网友只信截图。
她没再辩,把儿子英文名改成中文拼音,小动作里全是倔强。
央视旧同事说,台里曾想请她回《朗读者》当监制,她摇头“我得先把我家这本经念完”。
听得懂的人知道,这不是落魄,是优先级。
就像你我在职场混到中层,某天父母住院,立刻明白KPI和ICU谁才是爹。
她不过把这道选择题提前做了,还做得更绝——直接清空镜头前的自己。
现在她偶尔给文化沙龙当策划,不署名,门票三百一张,讲《红楼梦》里丫鬟的名字。
观众发现那个穿墨绿旗袍的背影有点眼熟,她转身笑一下,比当年念广告口播还自然。
你看,凤凰没落地,只是换棵树蹲着。
鸡不鸡的,谁定义?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