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4月30日电 美国政府拿国际贸易“开刀”,力求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为此不惜发动大规模的关税战,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混乱。但国际贸易真的是造成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的“杀手”吗?对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反对意见。文章直言,特朗普执迷于让美国制造业重现“往日光辉”,但继续下去只会将美国带入“死胡同”。
文章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承诺重振美国制造业,他大规模推行关税政策,旨在诱使企业将生产线迁回美国,使美国再度成为制造业超级大国。特朗普传递的理念激起了美国人的一种“怀旧之情”,让人联想起美国制造业曾经的辉煌时代。当时,蓝领工人在装配线上辛勤劳作,就能挣到中产阶级水平的工资。1950年,近三分之一的美国劳动者受雇于制造业,而如今这一比例仅为十二分之一。
但实际上,特朗普为重现美国工业辉煌所作的种种努力,却是在与强大的长期经济趋势相对抗。
文章表示,工厂岗位的消失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荷兰格罗宁根增长与发展中心的历史数据显示,制造业的就业情况往往呈倒U形模式。在工业化阶段,就业人口从农业流向工业。随着国家变得更加富裕,就业人口又会从工业流向服务业,制造业岗位也会减少。
特朗普将美国出现的“去工业化”趋势归咎于国际贸易。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时,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业务转移到了海外。在特朗普政府看来,这导致了美国制造业基础的流失,并让中国在关键制造业领域占据了全球主导地位。
但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制造业岗位的减少主要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新技术提高了每名工人的产出,拉低了制成品的相对价格。美国印第安纳州鲍尔州立大学的迈克尔・希克斯和斯里坎特・德瓦拉杰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2000年至2010年间,美国制造业岗位减少的原因中,约88%可归因于生产率的提升,而贸易因素仅占13%。
消费模式的变化也是一个因素。在贫穷国家,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在食品上的支出会减少,而在制造业产品上的支出会增加,这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在富裕国家,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消费则会从制成品转向服务领域。1950年,商品消费约占美国消费总量的60%;如今,商品消费仅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而服务消费则占到了三分之二。
文章称,去工业化并非美国经济衰退的表现,当服务业岗位的生产率更高且薪酬也更高时,试图重振工厂制造业意义不大。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的兴起将会加速这一趋势。特朗普对一个已然逝去的时代的执迷,其实是一条死胡同,这只会让美国的生产率降低,国家财富也会因此遭受损失。
来源:中国日报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