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动辄破防开怼素人网友,本质暴露的是行业生态畸形。
脱口秀圈近期因《喜剧之王单口季》再起波澜,资深人士罗永浩因网友"希望张绍刚和罗永浩少出现"的普通观后感,竟在微博连发数十条攻击性言论,不仅将正常审美差异曲解为"颜控",更擅自给网友扣上"Q兽"等污名化标签。这种面对普通观众的正常反馈都承受不住的巨婴式反应,折射出某些过气艺人"既要流量红利又拒接市场检验"的双标心态。
整场闹剧最讽刺的莫过于当事人自打脸的荒诞逻辑。曾以"大局观"自居的行业前辈,当年犀利点评选手时何等威风,如今自己遭批评时却秒变"听不得真话的玻璃心"。这种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双重标准,在娱乐圈并非孤例。参照某导演因票房差评发万字檄文痛斥观众,某作家因书评怒挂素人读者身份证号,本质上都是既得利益者固守话语霸权的外化表现。心理学研究显示,当公众人物的社会价值认可度下降时,更容易采取攻击性防御机制,这种病态心理投射恰恰印证了其市场价值的真实滑坡。
行业迭代速度远超想象的事实更值得深思。庞博五季脱口秀四进前五的战绩,与其说是颜值胜利,不如说是新生代用实力完成的行业话语权交接。就像当初相声界从电视晚会派转向小剧场派,脱口秀领域也面临审美范式转移。观众早已厌倦好为人师的爹味说教,转投真诚互动型主持的怀抱。这种代际更替的残酷性,在罗永浩与庞博的主持风格对比中尤为明显——前者还在玩"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英人设,后者已掌握与Z世代平等对话的流量密码。
流量焦虑催生的碰瓷式营销终将被反噬。从直播带货翻车拒不认错,到碰瓷新东方制造对立,再到如今碰瓷素人强蹭性别议题,某些过气名人显然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投机法则。但据《2023中国网络舆论生态报告》显示,67%的网民已对刻意制造对立的话题产生抗体,虚假共情、强行升华的营销套路反会加速人设崩塌。正如某顶流明星硬拗社会议题翻车遭群嘲的案例所示,公众人物与其在热搜榜上垂死挣扎,不如坦然接受市场筛选的自然规律。
行业更替本就如大浪淘沙,观众用遥控器和鼠标完成的每一次选择,都在重塑文娱市场的权力版图。那些昔日辉煌的弄潮儿若真不服老,与其在微博撒泼打滚,不如关掉评论直面真实:当年轻观众开始用脚投票时,撒再多的泼也救不回过气的现实。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