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胡歌们,说话要算数啊

毒舌电影 · 5 小时前
Sir敢说,现在国产片最抢手的,不是哪个流量明星。


而是ta——


四川话。


广义一点来说,是覆盖“西南F4”(云贵川渝)的西南官话。


前不久刚上映的就有《想飞的女孩》《小小的我》和《哪吒》。


再往前几年更是数不过来:《人生大事》《走走停停》《草木人间》《学爸》《八角笼中》《忠犬八公》《我的姐姐》《断·桥》《风犬少年的天空》《无名之辈》《乔妍的心事》……


1.jpeg

不数不知道,现在国产的方言电影已经这么热门了。


而西南官话为什么又会成为方言电影的首选呢?


今天,我们编辑部的@明焉过春天 来聊一聊这个有趣的现象。


以及国产片要怎么说话,观众才爱听。




文丨明焉过春天




现在的意见分成两派:


有的认为,电影说方言接地气,有意思。


但也有人说,看了四川话电影太多,都看麻了。


2.png 3.png

不管你是哪一种。


都无法否认四川方言的超强渗透力。


就连国产动画,也都是“老子”,“劳资蜀道山”(老子数到三),把“怎么”说成“啷个”。


不来几句“巴适”“要得”,好像就差点意思。


4.gif

好听,好玩。


但电影中四川话(也包括其他西南官话)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也困惑——


是否真的有这么多国产片的故事需要和西南地区绑定。


还是仅仅,把四川话当成了“有趣、生动、烟火气”的buff加成?




01
四川话,包搞笑的


在四川话之前,上一代的畅销款方言是——


东北话。


每年年夜饭的时候,电视里总会为全国观众献上几个东北话的节目。


5.png

但问题是。


一来,东北话和普通话差别并不大。


二来,由于常年被当作“钦定方言”使用,它在大众印象中逐渐带上了官方气息。


6.png

但方言的使用,不就是为了和庙堂上的主流叙事拉开一定的差距吗?


于是,国产影视开始寻找更具“野生感”的方言。


确实有效。


一口纯正的方言,会给角色来上画龙点睛的那一笔。


成功的案例,比如《爱情神话》中的上海话。


一桌子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灵额。


7.gif

或者《隐秘的角落》张颂文麻将桌上一气到底说出的这句粤语台词。


8.gif

但不管上海话和粤语,有两个“问题”。


第一,地域性太强。


只能限定是某个地区,而且外地人几乎听不懂。


第二,不小心就会有秀优越的嫌疑。


都是沿海发达地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粤语大众第一时间会联想到香港,说粤语的角色总会自动贴上高大上的标签。


9.png △ 来自香港的“专业”杀手

而说方言最大目的是什么?


就是接地气啊。


所以国产的商业片,需要的是一种既特殊化,又普遍化的方言。


他们也许说着重庆话,四川话,贵州话。


但绝不想说,自己是一个只能发生在这个地方的故事。


而是想要打通,在官方叙事的聚光灯之外,在一线大城市的下面,千千万万普通人真实的感受。


10.jpeg △ 《无名之辈》,片名就要强调“平凡”

于是。


西南官话,成了最合适的选择。


它和普通话的距离,不算太近,也不算太远——多多少少都能听懂一些。


它既有地域特色,又足够的“普通化”——范围不仅限于“西南F4”,甚至包括陕西、湖北、湖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方言,也是属于西南官话。


而且还有着超强的包容性。


不会像上海话、粤语或者北京话那样存在“何为标准”的问题。


大家都不强调以自己为标准,每个地方都有口音,也彼此能听得懂。


除了以上的外部因素。


西南官话的优势在于自带喜感。


喜欢说叠词,骂人也有一种萌萌的感觉。


11.png

如果一部国产片需要现实感+喜剧性+人情味。


那么西南官话一出,就是绝杀。


《无名之辈》(故事设定在贵州都匀)。


一部想同时满足犯罪、喜剧、荒诞现实主义的电影,假如用普通话来拍,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比如,胡广生(章宇 饰)这句“我爱你妈卖麻花情”,用普通话根本说不出口。


就算说得出口,也不好笑了。


12.gif

这两个笨贼的看点当然不在于“笨”。


而是让观众从他们的“笨”中品出可爱,又从可爱中品出一丝悲凉。


所以,当结尾胡广生得知威胁自己性命的武器,只是一把滋他一脸的玩具水枪时,他反复在喊一句“耍老子”。


13.gif 14.gif

看到这,有人笑,也有人哭。


那是一种底层人尊严被踩在地上碾的心酸,也是会刺痛普通人的荒诞。


除了犯罪、喜剧片,西南官话还被广泛运用于另一种类型——


家庭片。


理由很简单,讲方言,有一种生活的松弛感。


导演把拍摄地定在重庆,主角们坐缆车、打麻将、讲重庆话。


教授是个“耙耳朵”,他给捡回来的狗,起名“八筒”。


而这一家真正的灵魂人物,是那个张口闭口“鬼迷日眼”(不可理喻)、“装洋盘”(装能干)的重庆妻子李佳珍(陈冲 饰)。


15.png

她是川渝地区常说的那种“歪婆娘”。


性格泼辣、直爽,讲话又毒又亲,日常怼丈夫、孩子、狗子,毫不客气。


但也正是这种“不客气”,衬出了生活的琐碎和安逸。


16.png

包括去年的《走走停停》。


四川话一方面给影片营造了老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息,另一方面,又用松弛和戏谑的口音,消解了社会焦虑——


男主吴迪(胡歌 饰)回乡找不到工作,父亲想帮他托关系进国企,结果上门给熟人送礼时,对方正和老婆在家打架。


都头破血流了,还一本正经地和老吴解释: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好,单位僧多粥少……


父子俩一听,觉得没戏了。


但对方一边上救护车,一边还在招待他们:你们坐到起(坐下),我没得事(没事)。


把原本很严肃的事,变成了一种云淡风轻的幽默。


17.gif

方言,当然不能成为电影的主菜。


它就像调料,适量撒上一点,就能把味道提上一个档次。


可问题是。


一旦被滥用后,方言,也可能成为电影的“添加剂”。




02
好用,滥用


别说国产片爱用了。


就连短剧都乘上了这阵风。


咪蒙最新短剧《家里家外》,四川话台词流畅地道,直接影响到了剧的整体气质。


这也是它能被称为“短剧天花板”的一大原因。


18.png

相对比其他短剧,《家里家外》确实很良心了。


如果不细究剧情的可信度,倒也能美滋滋地追下去。


但方言真的是爆款密码吗?


成功的当然不少,《人生大事》《无名之辈》《追凶者也》……


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从豆瓣评分就也看得出来:


19.jpeg

甚至,不少人对方言已经产生厌烦。


尤其是当演员“硬”说方言的时候。


很多片子的演员都非川渝籍,基本上都是进组后才现学的。


天赋型选手一点就通,比如《无名之辈》里的任素汐。


哪怕演了个全身瘫痪的角色,用贵州话骂起人来依旧狠辣够劲儿。


20.gif

说得不够对味的,比如电影里的陈建斌。(他媳妇儿蒋勤勤还是重庆人)


难怪每次回忆起《无名之辈》,都总会忘记男一号其实是他。


21.gif

没错,口音的差异,很多时候也会导致一部电影的割裂。


就像《八角笼中》的王宝强。


在大家印象中,宝强日常讲普通话本就带有一点河北口音,在此基础上再讲四川话,就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22.gif △ 好恨图片不能放声音

包括《走走停停》。


尤其是在听过《繁花》里宝总流利悦耳的上海话之后,更是对胡歌的四川话感到尴尬。


更不用说土生土长的北京大妞高圆圆了。


不得不说,导演让他俩凑一起时讲普通话是明智之举。


23.gif

请注意,我前面提到的这几部电影,都是口碑还不错的片子。


要是故事本身就一般,再加上散装的方言,那么效果只会弄巧成拙。


比如《断·桥》里的马思纯,方言讲着讲着就“普”了,活脱脱的外地人强行尬讲重庆话。


她的台词只有一个作用——


把重庆人王俊凯的台词衬托得前所未有的流利、自然。


24.png

以及《乔妍的心事》里的赵丽颖。


她讲的云南话,好像就是把普通话变个拼音声调,其他的口音、腔调什么的一概不管。


每次她用方言念台词我都想按倍速,口音不标准咱稍微讲点节奏行吗姐姐?


25.gif

当然了。


口音不正宗,也许对外地人来说无伤大雅,勉强听听也能凑合过关。


观众真正的雷点,是用了方言却不说人话。


要知道,很多四川话电影的编剧、导演,都不是川渝人。


写台词的时候,他们依旧沿用普通话的口语习惯。


除了大家比较熟知的“老子”“老汉”“啷个”等词汇外,很多句子都是在用四川话的口音,去念普通话的台词。


很像是南方人误用儿化音的尴尬。


且不说这些台词本身就很书面化,根本不会出现在日常对话里。


最离谱的是。


有些电影完全不管四川话适不适用,只为了达到幽默、生活化的效果,就强行滥用。


比如《学爸》,一部以“鸡娃”为话题的四川话电影。


很困惑这部片是要松弛还是要紧绷。


26.gif

没错,西南官话是很“宝藏”。


所以越来越多电影创作者只图便利、省事,一门心思“抄作业”。


他们也许只看到了西南官话的刻板印象,比如泼辣、轻浮、江湖和市井气。


却忽略了川味之下,更重要的“人味”。




03
让演员驾驭方言,而不是相反


其实,很多电影都没必要讲四川话,也没必要讲方言。


有些故事,哪怕脱离地域设定,也照样成立。


甚至,用普通话拍,效果可能还会更好。


比如19年那部《被光抓走的人》。


故事的文本非常有意思,一个在凡尘中的科幻概念——


有爱情的人,将会被光抓走。


那么生下来的“爱人”们,将如何面对彼此?


地点位于湖北宜昌(也讲西南官话),但出场人物众多,演员的口音五花八门,一听就都不是本地人。


也就黄璐饰演的小三,是个性格泼辣的悍妇,讲方言时有那么点“歪婆娘”的味道(她本人是四川人)。


27.jpeg

而其他人的方言,统一不到一个画风里。


是的。


我们的电影需要方言来获得真实感,但搭建一个语言系统,过程也很繁复。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部很印象深刻的方言电影。


《米花之味》。


女主角英泽,扮演一个傣族的单亲妈妈,说着和当地人几乎没有区别的版纳口音云南话。


如果不看介绍,你都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北京大妞。


28.jpeg

而这背后。


是她在当地体验生活了4个多月,学习方言,融入当地风俗,跳傣族舞蹈,和当地妇女一起到集市卖早点,烧火做饭、喂猪、洗衣服,甚至皮肤都晒成黝黑的颜色。


29.png 30.png 31.jpeg

国产片在发掘方言的同时。


也不该太轻易地对待方言,把它当成一套“现学现卖”的人物妆造。


甚至很多本来不错的片,演技很出色的演员,也因为不成熟的方言,而泄了口气。


就拿《万箭穿心》的女主颜丙燕来说。


李宝莉这个角色大放光彩,让她拿入围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32.jpeg △ 《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

演得好吗?


当然。


但颜丙燕耿耿于怀这次表演的不完美。


因为从接到剧本到开机,只有10天的时间,她遗憾地说,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一定要把武汉话学得更好。


33.jpeg 34.png

侯孝贤找来梁朝伟拍《悲情城市》。


为了让他的表演不被语言拖后腿,直接把这个角色改成了哑巴。


35.gif

看到了没有。


语言是电影呼吸的一部分。


不是一种任意组合的改装配件。


不能因为西南官话相较容易学,就让演员一股脑地来说。


也不能因为方言“不正规”,就觉得讲成个半吊子,也无所谓。


我们永远欢迎国产片更真实地说话。


但不要为了凑某种语言的热闹,而变成了鹦鹉学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36.gif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