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武汉大学图书馆疑似性骚扰案,要不是那段监控,他这辈子就毁了

高冷生活家4s · 昨天 04:07
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事其实是一辈子的烙印?就像你在同学群里发错了表情包,那都只是小尴尬。可如果一顶“大帽子”扣到头上,即便最后证明你本来没做错什么,可那伤害,像是一层薄膜——撕掉了,可痕迹还在。武汉大学那个性骚扰案,看完整个判决,我心里老觉得堵得慌。多少人,碰上点啥,哪怕是乌龙,都可能背着“恶名”走完这一生。如果不是那间图书馆有全程监控,这个年轻男生的故事会不会完全不一样?
1.jpeg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忍不住替女生揪心。你坐图书馆,突然对面有人动作古怪,换了谁都心里不舒服。她拍了视频还要求对方道歉,男生也写了检讨信,言辞诚恳得叫人差点信以为真。学校的处分下来了,辅导员一通协调,这事儿闹得不小。可你如果是法官,摊开这些证据,又会怎么判?
其实,这个案子最吊诡的,就是那看起来“铁证如山”的桌下视频,还有一封低头认错的道歉信。在别的年代,光凭这些,一个人的名声可能就毁掉了。但法院一帧一帧地翻查监控,结论却挺出人意料:全程没啥暧昧动作,人家可能就是挠痒不是“耍流氓”。那道歉信呢?明里看是自白,其实背后是女生几次三番劝说,为了不惹麻烦,男生写下了自认错误的字句。你说这世道,有时候认错不是承认过错,是怕事才低头。
2.jpeg

其实类似的冤案古往今来都有。让我想起张志新在文革时期,遭审查时毫无证据,却因“言语不当”遭到极刑。哪怕后人都说她清白,却没人还她生前名誉。再想近点,前几年的某地医院误诊,把好好的医生当成拐卖儿童的人,全城围堵,最后真相查明,医生的声誉也没法完全恢复。社会下手太快,每个人都怕自己落了队,怕错过指责,也就没人细细分辨。
有时候,一句“不适”能掀起风浪,但法官得讲道理。法庭说,你受伤不等于对方就一定有罪,得看证据,不是凭你心里的一阵恶心就能给人定罪。你不能说“我难受了,所以你错了”。法治讲证据,这就像赌博时,没人愿意只凭直觉押全部筹码。若真只看感觉,那世界就乱了:谁都可能被误解,一句话、一眼,人生就悬了。
3.jpeg

这类“误伤人无辜”的故事里,最煎熬的还不是判决,而是舆论。你以为只要官司赢了就没事?错。像上次南京某大学男生被疑偷看女生洗澡,网络一片喊打。事实出来,人家根本在对面教室复习,结果,大家关注就已经移开了。可伤口,还是他自己慢慢舔舐。网络时代,一个流言,比子弹还狠。有谁真正关心当事人怎么活下去?
现在的校园、单位,也就更怕出纰漏。你投诉说受骚扰,可能不到一小时就处理出结果,生怕领导追究。前两年,某知名企业女实习生反映被男同事“语言唐突”,公司立马让男生离职——调查还没做完。敢“讲公正”,没人愿多等那两天,把时间耗在程序上。原来“零容忍”不只有正义,也有对真相的焦虑。
4.jpeg

而那些被指控的人,“挠痒”都得解释半天。你说他没有证据,写了道歉信就是“铁证”,可谁问过——是不是被一堆老师、同学围着“规劝”?这种事,最怕的就是连家里人都不信你。前阵子,听说某地农村小伙被村里误传偷鸡,家里鸡都快养不下去了。后来村委查清了,还鸡于原主,但流言没人愿陪着“撤回”。不是所有清白都能靠保安摄像头证明,你没错,可活得那叫一个憋屈。
男生这案子,官司是赢了,可生活却塌了一截。女生远走香港继续读书,日子照旧。男生却在班级里低着头过了两年,处分记录、流言蜚语,像是永远洗不净的灰。你说,如果一个人要靠监控录像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桩事究竟怎么算完?有时候,一个“社会性死亡”,跟坐牢差不多,甚至更难捱。
5.jpeg

说到底,这种事真的太难举证了。性骚扰发生的地方本来就隐蔽,除了当事人,第三只眼几乎没有。女生只要一说“我觉得恶心”,整个舆论就陡然倾倒;男生想反驳,可啥都没有,只能靠运气、靠冷静、靠证明自己真的什么都没做。这种压力,外人根本想不到。
这两年,“零容忍”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机构都怕担责,处理就快,对于程序、公正反而慢了。有时连调查都没来得及做,倒是处分、公开宣布先走一步。怕了事,怕搞砸形象。新一代年轻人,都说要用小号从头再来,你问他们酸不酸楚?没人愿意回答,只怕再被误会。
说来说去,我希望咱们对性骚扰一直严厉,但不能变成一场人人自危的“清算潮”。法治的底线,是让程序说话,不是凭一时情绪定是非。我们当然要支持女孩子勇敢说出来,但谁都不该在没搞清楚的时候,就被定下终身的罪名。你说,这世道,是不是得再想想,咱们想要的到底是啥样的公正?有时候,一段监控才是最温柔的保护伞,可它不是我们唯一的依靠啊。你觉得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