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奏乐接着舞”的于和伟,要演青年毛泽东?
这消息一出,全网像被泼了盆冰水:搞笑大叔突然扛起历史大旗,靠谱吗?
一句话告诉你为什么非看不可——定妆照一出,AI对比历史照片,脸部重合率91.4%,连发际线都一根根手织,42天只做一顶假发。
观众从“别毁经典”秒变“提前预订白玉兰”,这180°大转弯,比剧情还刺激。
悬念先留这儿:像,就够了吗?
横店开机那天,于和伟没说话,先低头整了整鞋里5厘米的内增高。
他得把自己拔到1米83,也得把27亿次鬼畜笑声从观众脑子里拔出去。
现场静得能听见鞋底摩擦,他抬头,眼神一沉,围观群众忽然不敢笑——那一下,像历史书页被风掀开。
剧组把细节拆成毫米。
假发4000根/平方厘米,只为风一吹,发梢不乱;语音老师掐表测频率,台词只差6赫兹,就为听不出“演员”只剩“人物”。
这不是炫技,是怕观众一秒出戏。
毕竟,谁愿意在雪山草地泪目时,忽然想起“接着舞”?
更难的是那股“少年气”。
史料里,1935年的毛泽东33岁,眼里有火,脚下无路,却偏要闯出一条路。
于和伟48岁,脸上带褶,于是他把褶子藏进夜色戏,把火光留在眼神里。
一条过场镜头,他独自蹲在河边捧水喝,手指冻得通红,却用掌心护住一只湿淋淋的火柴盒——那是全剧第一簇“想活下去”的火。
监视器后头,场记小姑娘当场掉泪:原来伟人不是生来伟大,是怕冷了也舍不得让火熄灭。
质疑声没停过:“像”就能“是”吗?
导演张永新没回怼,只放出一句话:“我们把角色揉碎了,再一块块拼回去。”
拼得有多狠?
重走长征路勘景,悬崖边风大,机器都站不稳,摄影指导索性绑着安全绳拍;松潘草原零下二十度,演员真吃雪,只为嘴唇发紫的颜色不假。
这不是拍戏,是把自己先交给那段路。
观众在弹幕里吵架:
“太像了,像得吓人。”
“像就够?我要看魂!”
吵到第N集,镜头切到遵义会议,于和伟一句“路线错了,就得改”,声音不高,却让整个会议室的搪瓷缸子都震了一下。
那一刻,弹幕空了五秒,然后刷屏:“魂来了。”
故事讲到这儿,留一道开放式提问:
如果换一张脸,你还会被同样的信念点燃吗?
留言区交给你们——
你觉得,演得像和演得真,哪个更难得?
或者,哪一瞬间,你突然忘了演员,只记得那个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