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也能闹出这样的风波?事情来得很突然,刚开始只是朋友间的一首歌,如今却变成了圈里热议的大事。张碧晨和汪苏泷原本看起来关系不错,没想到最让人议论的如今成了两人反目。有人说,这让人想起杨宗纬当年闹出的那场风波。是不是所有关于版权的纠纷,最后都要走到闹掰那一步?
有人觉得其实没什么复杂,好像一场关于“谁先唱”的孩子气争吵。可是细想下去,事情似乎又没那么简单。汪苏泷当初把歌写给了张碧晨,张碧晨先唱了出去。后来汪苏泷自己也唱了一版,结果大家争论“原唱”到底是谁。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法律里根本没“原唱”这几个字,谁先唱,谁作词作曲,好像在官方意义上都说得通。可大家还是喜欢争一个“第一”。
慢慢地争论变味了,连带着两人的粉丝也在各自为营。有一部分人说,毕竟是汪苏泷写的歌,即使被张碧晨先唱,主导权也该是作曲作词的一方。张碧晨唱火了这首歌,也确实是在唱功和影响力上给这首歌带来了不小的关注。于是在粉丝的眼里,各有各的理。你可以说谁都没错,也可以说谁都不服。
其实这样的事并不少见。华语乐坛里的那些大人物,很多人都不是做词人、作曲人。但是唱得好就能传得远。就像王菲、林忆莲,很多好歌都是别人写的,难道她们的地位就低吗?但有些人总觉得只有自己写出来、唱出来才算本事,其他的似乎不值一提。很多时候就是“谁的贡献多一点”的拉扯。
演唱会门票卖得不太顺利,这让不少人开始议论张碧晨是不是要步杨宗纬的后尘。当年杨宗纬唱了《洋葱》火起来,结果和李宗盛不愉快,最后歌都不能唱了。这次,张碧晨也有些类似。虽然说着“我有永久演唱权”,但大家都明白,真要是谁彻底收回版权,谁都唱不了了。观众嘴上说支持,其实很现实,看演唱会还得看热度。
过去的规则,常常靠行业里的默契解决。谁唱、谁写,私底下讲好了也就完事。爆出来大家看个热闹,最后还是各退一步。现在娱乐圈变了,大家要的东西也变了。只靠以前那种“你让着我,我照顾你”的方式,越来越行不通。
汪苏泷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不是一次两次。许多人唱他的歌,后来版权纠纷一出现,各方都挺尴尬。还有别的歌手,比如邓紫棋,因为跟经纪公司闹了不愉快,连歌、艺名都保不住。这种事外人看着荒诞,其实在业内已经是常态。
说到还是歌和钱的事。大家都在争“原唱”,其实心里最在意的是歌带来的利益。谁都不想让自己吃亏。汪苏泷说过,两个人都承认“双原唱”,按照这个说法其实大家都有面子。可是张碧晨想做“唯一原唱”,这就不只是认同的问题了,是权益在分家。
有些事情好像没得选。如果从头写合约的时候就把事说清楚,可能后面也没这些麻烦。可惜那时候说不清楚,现在一吵大家都觉得是对方的问题。很多歌手都得和经纪人、作词人讲条件,老板、公司也不会白帮忙。最后的结果就是,谁能撑到谁算赢。
有观众说,既然都这么麻烦,干脆不听这首歌了。也有人说,谁都别演了,让歌就这么搁着。可华语乐坛这些年里,知名的也都是靠着合作成名。有争论并不是坏事,但如果什么事都交给当事人去协商,谁也没法出来说个准话。制度不更新,消息一闹开,对歌手、对观众其实都不算什么好事。
整个事情让人感到有点无力。昔日好友走到这个地步,谁都不想退。体面像是一件外套,说脱就脱。也许大家都太看重外界评价,面子一旦放在台面上,大家心头的芥蒂就回不去了。
也有不少人聚焦在演唱会上的票。门票卖得没有想象中快,有人说是风波影响,也有人觉得和个人音乐路有关系。唱片时代已经过去,流量时代谁也不敢保证下一首还能火。演出机会难得,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上台的机会。演唱会票卖不动,多少和这场风波脱不了干系。
热闹归热闹,到头来,出头的还是那些能把歌、资源、关系都抓在手里的歌手。普通人听歌还是听歌,风波过了也许就不再记得谁和谁起了冲突。有一些人会在后台处理这些复杂的事情,和法律、合约打交道,歌手在前台站着,唱或不唱,谁也说不准以后还会再遇到谁。
有些事说出来反而让人心里更复杂。谁都没想到,一首歌最后会把几个人的关系搅成这样。或许这些矛盾不会是最后一次出现。以后还会有新的争议,但流行歌坛的那些难处,大多都需要时间和新的规矩来慢慢梳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