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杨紫这组校园照,我差点没认出来——蓝毛衣、百褶裙、帆布鞋,笑得像隔壁班那个永远早到十分钟占座的学姐。
可一想到她此刻还在青海玉树海拔四千多的片场啃风沙,反差大到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这姑娘到底怎么做到的?
照片里她干净得像没沾过尘土,可我知道她这几个月几乎没离开过高原。
剧组从春天拍到秋天,风把脸吹裂口子,氧气瓶比口红用得还快。
她只在《锦绣芳华》开播那天短暂飞回北京,站完台立马往回赶,连轴转的行程表看得我太阳穴疼。
粉丝说“这姐真能熬”,其实哪是熬,是硬扛——扛缺氧、扛温差、扛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拍摄强度。
更狠的是,她扛这些的同时,还在学藏语。
不是装样子,是真跟当地老人聊天,一句一句学,发音不准就重来。
剧组人说她有天背词背到凌晨三点,第二天六点又出现在片场,眼睛肿得跟核桃似的,却还能在镜头前把“白菊”那股倔强劲儿演得丝丝入扣。
这种反差感,比任何精修图都戳人。
有人问她图什么。
她没说什么漂亮话,只说“想让角色像真的从高原长出来”。
于是我们看到她走访学校,给孩子们发画笔;看到她和医生一起给牧民测血压,顺手把剧组多余的暖宝宝塞给老人。
这些事她没让跟拍,是当地人发朋友圈才被粉丝挖出来的。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她晒校园照不是营业,是给粉丝报平安:看,我挺好,别担心。
从邱莹莹到白菊,她每次都在撕掉上一个标签。
别人靠综艺刷存在感,她靠把自己扔进不同的人生里。
这次连“演员”这个身份都不够装了,她干脆把整个人都押进去——押给角色,押给那片土地,押给那些她可能再也见不到的孩子。
这种押注,赌的是观众能不能隔着屏幕闻到高原的风,摸到角色手上的茧。
所以这组校园照才让人心里发酸。
原来不是她变了,是她把最柔软的部分留给了镜头外的人。
而我们这些看客,终于在她身上看到一种久违的笨功夫:不取巧,不讨巧,就是死磕。
磕到角色长出血肉,磕到观众忘了她是杨紫。
最后想说,演员这行,有人靠流量活着,有人靠作品活着。
杨紫选了最难的那条路——把自己活成作品的一部分。
等《生命树》播出那天,我们记住的不会是今天的蓝毛衣,而是那个在风沙里站成一棵树的姑娘。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