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完结了。
上上周开分7.5,下滑到现在的7.2。
Sir聊过一篇,总觉得有些话没说透。
追完大结局后,Sir更感觉到,国产剧已经很难找到向下扎根的空间了。
01
先来捋捋最不对劲的地方。
《生万物》热播时,买得最多的热搜是——甜。
“绣绣大脚太好嗑了”;
“俺爹俺娘俺出生了”;
“落魄千金和她的忠犬老公”。
不光男女主的生活以发糖为中心,就连嫁给老地主配角,也逃不过先婚后爱的戏码。
营销的方向,换句话说就是创作者希望观众关注的方向。
和热搜一样。
整部剧从头到尾都沉浸在小农的自得其乐中。
尤其是。
作为弱势者,总在为强势者的“特殊照顾”感到沾沾自喜。
令人闻风丧胆的马子,就是没有坏绣绣的身子。
老地主,反被卖来的小媳妇拿捏。
绣绣赌气嫁给并不熟悉的封大脚,对方是纯爱战神。
俺家绣绣是能把苦日子
过出花来的孩子
这样的安排,每一个都是小概率事件。
而且全都仰仗强势者的宽宏大量,只要对方稍不痛快,那种小确幸的命运例外论便随时被夺走。
这不就像是前段时间被吐槽的“娇牛马文学”。
用撒娇的口吻,炫耀上级领导对自己的特殊照顾——
但问题是。
这种沾沾自喜,究竟是普遍的现实,还是更多在意淫?
就算得到特殊照顾,也并不影响真实的权力结构——对方随时可以收回这种“恩典”。
所以回到《生万物》。
所谓的很好嗑,真的经得起嗑吗?
当Sir看完原著,发现它和电视剧的基调几乎是颠倒的。
大部分负面都被删掉,或是偷龙转凤,嫁接成“糖”。
最明显的自然是男女主的双洁。
原著中没人来救绣绣,使她背负了一生的骂名,也让这个角色成为旧社会妇女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典型。
而配角呢?
剧中铁头收留怀孕的傻挑,将生父不明的孩子视如己出。
更因为村里人的风言风语,失去了和心上人破壁重圆的机会。
活脱脱一个善良、重情重义的好汉。
但其实,原著里他就是孩子的亲爹。
铁头不光趁傻挑上厕所的时候侵犯了她,更在婚后对她非打即骂,当掉孩子换粮食,可以说是一个设定与剧完全相反的人物。
但光删,光改,能自圆其说吗?
不能。
这也导致许多观众看了剧,但没看懂这条线的原因。
在作家赵德发的笔下,傻挑这样的群体,是底层中的底层。
他们因为胎里不足或是没钱治病,丧失基本的民事行为能力。
铁头欺负傻挑,不光因为性欲。
更因为弱势群体也分阶级,弱势对次一等的弱势来说,就是强势。
地主欺负铁头,铁头欺负傻挑。
暴力与兽行,可视作除苛捐杂税外,剥削在阶级、细分阶级中的变形与扩散。
再举一个例子,郭龟腰。
原著中这老辣的小贩,不光与苏苏婚内偷情,更见色起意糟蹋了费家嫂子,最后被老寡妇下毒杀死。
剧中改成了路见不平的大英雄,通奸也变成政治正确的第二春。
不得善终原本是郭龟腰咎由自取。
剧中,却变成了费左氏钻牛角尖的私欲。
大雨倾盆,这一幕的观感,像极了鬼片。
这也是导演与编剧的用意——
鬼可以有,但只能有一个。
好与坏必须泾渭分明。
毕竟原著的恶太过分散,分散到太过现实。
而想要让现实想要落地,就势必会产生令某些人不快的杂音。
1996年,“农民三部曲”之一的《缱绻与决绝》完稿。
故事起始于1926年,前后贯穿了四代人,六七十个春秋。
原著描述银子嫁到宁家不停怀孕流产、大脚爹偷摸睡了兄弟媳妇、全村人将封四和马子油炸后,收尸时只剩下一块块黢黑的焦炭……
那是一个比《活着》更原始、落后的时代。
而如今。
奸夫成了英雄,罪犯成了圣父。
封建礼教吃人的年代,更宣传“只要努力就能把日子过出花”的价值观。
大结局后,有人给了《生万物》起了一个响亮的标签——
农偶。
2005年,莫言在中外文学论坛上发言:
“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只可惜。
这个时代的文学,可以成为流量的垫脚石、剧本镀金的工具、央视上星的保证,就是成为不了它自己。
02
再来谈谈全剧最大的受益者。
是作者吗?
不是。
赵德发在接受采访时客气地说了,剧只改编了前半部分。
至于如何改,为何改,只字不提。
也许是原著给的底气,也许是乡村烘托的氛围。
营销除了炒CP和撒糖外,还有另一种吹法——
杨幂成功转型。
她饰演的宁绣绣,经历了被马子绑架,嫁给封大脚,怀孕流产,种药材,买土地,在小日本的侵略下保卫家园等一系列坎坷。
最后站在自家门口,看着游客参观沦为景点的故居,迎来最后的人生走马灯。
但演一个农村妇女,就能被称为地母吗?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
啥是地母?
简单来说,地母代表的,是中国绝大多数基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在此之前的范例有,巩俐、周韵、斯琴高娃……
地母是一种尊称,但不是一种美名。
她们最大的特点不是土,而是那股在体内逡巡的,能把别人灼伤的生命力。
巩俐。
中国乃至整个华语圈子的“地母教科书”,凭什么站到今天的高度?
《秋菊打官司》。
一个认死理的农妇,为了自己心中的说法,挑战中国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父权系统。
官司,没那么重要。
能否拿回当初对方因为暴力而损伤的尊严,才最重要。
她想要的无非是一个诚恳的道歉,一种不分尊卑对个体权益的尊重。
而不是几张敷衍的状纸,或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赔偿金。
土不仅是土地,更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底层现状。
秋菊也不想拖着笨重的身子,走上前景不明的征途,但她别无他法。
她对说法近乎不可理喻的轴,是匮乏的条件下,那个时代的人民,唯一能想得到的维权方式。
中国土地资源的单一性,使它成为基层的象征,更成为他们被切断的后路。
《菊豆》。
同样是被迫嫁给老汉的少女,巩俐角色的生活只有一个字:苦。
在农村,妻子被默认为丈夫的所有物,任由他生杀予夺。
为了逃离这个家,她勾引做活的长工,生下不为世俗所容的孽种。
一家三口,鸠占鹊巢,宛如主人不在,屋子里作威作福的《寄生虫》。
但故事的结局,却远没有那么爽。
孩子知道自己是母亲不伦的产物后,在街坊四邻的唾沫星子中,一把火烧死了菊豆和生父。
所谓的好日子无非是封建枷锁缝隙中的喘息,稍一冒头就被摁下去,才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为什么乡村文学总是狗血?
狗血,本质是资源的匮乏。
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女性的身体和土地一样,都是被瓜分的资源。
而杨幂呢?
她饰演的宁绣绣,不仅轻而易举避开了封建礼教的影响,给自己留下了容错率极高的后路。
更有种仿佛穿越过来的前卫与潮流。
老爹要娶小几十岁的银子,劝说哥哥反对无果。
怒斥对方:一脑袋封建残余。
面对农村对底层的剥削,她一改原著的苦大仇深,姿态优美,轻拿轻放。
不论守活寡的苏苏,还是嫁给老爹的银子,都被思想先进的绣绣改造过无数次:
你们不是夫家的附庸,要过自己的日子。
年轻貌美的露露来雌竞,绣绣更是一招把情敌变闺蜜。
诀窍很简单:用真心。
你可真是太难让人琢磨
太有趣
太可人疼了
看得出,杨幂努力想贴近“正确”。
而她理解的正确是:身体清白、品德高尚、讨人喜欢,以及最重要的,热爱生活。
我觉得非常打动我的一点是
因为这个女孩身上
她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
就是一个向上向好的力量
7.5的开分,也足以证明这种简单明了的正确,受到多少人的推崇——
但演了一个正确的角色,就是一个成功的演员了吗?
杨幂既想要一个与往日不同的形象,走一条实力派反复验证过的路。
但同时。
她又不敢真正地出格,放弃光鲜的流量,最终只能演出一个唱反调的四不像。
杨幂成功转型?
更像是杨幂在另一个方向上,继续杨幂。
要知道,因为今日“农村女性力量”而圈粉的杨幂,也经历过女性主义的翻车。
事实上,杨幂依然是聪明而通透的。
在演员之外,她十分善于捕捉时代的流行话题。
过去以幼为美,她便营销辣妈A4腰。
现在国产剧下乡热(如热依扎《山海情》、宋佳《山花烂漫时》受追捧),转而就开始贴“地母”标签了。
事实上还是同一套流量玩法,只是换了说辞。
03
当然,Sir不认为只是个别演员,就能左右整部剧的走向。
有没有发现——
这几年,我们一部好的文学名著改编作品都拍不出来了。
最近的新闻是日本要翻拍《水浒传》,改编自基于施耐庵所创作的同名小说。
评论区还开玩笑地提名:
干脆把《岳飞传》《杨家将》《续·水浒》《成吉思汗记》都拍了吧。
传闻新一代四大名著开拍,郑晓龙负责《红楼梦》。
但观众的第一反应不是期待,而是质疑。
内娱谁能演宝哥哥、林妹妹,又有哪个小鲜肉,能扛起一百零八将的威名?
两个极端的现象是——
同样的名著形象被一次次翻拍。
一个英雄的故事被翻来覆去地无数次讲。
比如哪吒、孙悟空。
那些不够显赫,不够亮眼的底层文学,却无人问津。
陈忠实去世,最近的《白鹿原》已经过去了八年。
许多人忘记了当初的血雨腥风,批评不该选瘦弱的李沁出演美艳诱惑的田小娥。
但随着时间过去,分数也维持在了物以稀为贵的8.3。
我们是需要底层文学的。
但它却神奇地消失了。
Sir想起第一次写《生万物》的时候,评论区有一条这样的留言——
原著拍了给谁看,给奥斯卡评委看吗?
近些年哪部大热剧女主角是真的被强暴的吗?
你说近有《漫长的季节》沈墨,远有《神雕侠侣》的小龙女。
但这条留言重要的不是反驳,而是去理解它的底层逻辑。
丑恶与苦难无法成为主角。
只有外国人才爱看中国又破又旧。
底层文学的消失。
是创作者不敢对抗这个越来越脆弱的市场,不敢冒一丝大不韪风险的结果。
文学只能躲在文学身后。
出现在屏幕前的,只能是各式各样的“伪底层”。
比如近年最火的打工电影。
任劳任怨的牛马,含辛茹苦的外卖小哥,大厂危机的中年人。
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翻了身,只为给银幕前的你我,注入一丝继续耕耘的动力。
尺度再往下呢?
没了。
采茶的女工,中暑去世的保安,烈日下索要薪酬的农民工……这些只在新闻里一闪而过。
底层与底层文学一起消失。
银幕内外的寡言少语,又算不算名著真正的借古讽今?
Sir记得采访里,杨幂说自己接《生万物》的理由是——被农民那股对土地的热爱打动。
这话听起来没问题。
但Sir想起一部十年前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
同样是讲述山东农村,同样刻画农民个体,时间线更前进了近一个世纪。
按理说人们应该更励志、向上才对。
但它什么风格呢?
自嘲、无奈、黑色幽默。
獾啃坏了庄稼,大娘被警告不准打药,那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好不容易种点庄稼都让它糟蹋了
还保护动物呢
农民怎么没有保护的
被问起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大哥心酸一笑,但凡有机会,他都不想留在这里。
农民就是种地
一些人说对土地有感情
海龙我跟你说
实际上我一开始对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
咱就是没有办法
无奈
咱外面又没有多么了不起的靠山
特别是现在这么好的条件 你得好好读书
这个土地不养人 我和你说
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
你知道他说的是大实话。
但问题是,为什么大实话反倒不能被更多地听见?
流量们以为自己终于傍上了下乡的风。
殊不知流量下乡,文学才真的“下乡”。
故事通过了市场的服从性测试,真实却来到了没有回音的荒原。
就像原著《缱绻与决绝》——
为什么叫这个名?
缱绻,是祖辈生存的根本;
决绝,是土改后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对旧社会的背弃。
Sir不担心一部剧的魔改,一个明星的借势。
只担心越来越多人被得过且过的习惯带偏,被将就的态度敷衍。
历史一再证明——
在活着就是遭罪,死了又不甘心的时代。
温水煮青蛙的知足,就是最可怕的事情。
别认命,别隐入尘烟。
国剧没走成的老路,别让我们再走一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