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胡歌内娱吃蟹第一人,放弃顶流光环留学海外,归国转型获业内致敬

娱乐娱乐 · 5 小时前
2017年的白玉兰颁奖礼,胡歌捧着“最佳男主角”奖杯说了句“我想停下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三个月后,他真的消失了——不是躲进剧组,不是忙着炒CP,而是背着双肩包出现在伦敦大学的语言班,课表上写满了“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消息传回国内,粉丝在机场举着“等你回来”的灯牌,却不知道这个在《琅琊榜》里翻手为云的“梅长苏”,此刻正蹲在宿舍厨房煮糊了第三锅意面。
1.jpeg

这不是胡歌第一次“不合时宜”。2015年《伪装者》《琅琊榜》热播,他却推掉所有综艺邀约,跑去演赖声川的话剧《如梦之梦》。连续9个小时站在舞台上,从青年演到老年,谢幕时汗湿的衬衫能拧出水来。经纪人急得跳脚:“这是流量变现的黄金期!”他却在后台对着镜子画老年妆时说:“如果一辈子只演‘古装美男’,那才是浪费天赋。”

2.jpeg
当内娱还在沉迷“流量公式”时,胡歌像个叛逆的学生,一次次撕毁标准答案:别人忙着拍偶像剧维持曝光,他接下话剧《如梦之梦》全国巡演,在武汉站连续21天没睡过整觉;别人在红毯上争奇斗艳,他穿着朴素的工装裤走进大凉山,跟着村民翻山越岭拍扶贫纪录片,镜头里他帮老奶奶背柴火,肩膀被磨出两道红印;别人靠“人设”圈粉,他在《县委大院》里故意晒黑皮肤、增重20斤,把“梅晓歌”演成了会蹲在田埂上啃馒头的基层干部,连导演都惊叹:“他把偶像包袱埋进了土里。”

3.jpeg
最“疯”的一次,是他在《流浪地球2》拍摄期间主动要求删掉半张脸的特写镜头。“观众应该记住的是刘培强,不是胡歌。”这句话让整个剧组沉默——在这个流量明星恨不得每一帧都精修的时代,他却在努力让自己“消失”在角色里。拍《繁花》时,他跟着王家卫在上海弄堂泡了三个月,学会了用上海话讨价还价,连走路姿势都模仿90年代的小老板,开机前瘦到脱相,却对着镜子笑称“这次终于能演个‘普通人’了
胡歌的办公室里,摆着粉丝送的一幅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他用18年演艺生涯证明,真正的“吃螃蟹”从来不是博眼球的冒险,而是对初心的死磕。当流量明星忙着买热搜、炒CP时,他的微博停更123天,再次更新时是在青海湖捡垃圾的照片;当资本催促他“趁热打铁”时,他躲进书房通读《演员的自我修养》,在剧本上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这种“笨拙”的坚持,反而让他的作品成了品质保证:《县委大院》豆瓣8.1分,《繁花》入围国际艾美奖,就连客串的《流浪地球2》都成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4.jpeg

有人说他“太傻”,放弃了无数快速变现的机会。但数据不会说谎:他的扶贫纪录片播放量破亿,观众在弹幕里说“第一次知道明星可以这样接地气”;话剧《如梦之梦》巡演场场爆满,许多年轻人为了看他的表演第一次走进剧场。胡歌用行动撕开了流量时代的伪装:原来一个演员的价值,从来不是热搜词条的数量,而是能否在角色里留下真实的灵魂。

在这个人人都想“弯道超车”的娱乐圈,胡歌偏要走一条布满荆棘的“直路”。他的每一次“吃螃蟹”,都是对行业浮躁的一次温柔反击——当有人愿意为了演技去留学、为了角色去吃苦、为了初心去“归零”,这样的勇气本身,就是内娱最稀缺的光。或许正如他在留学日记里写的:“所谓突破,不过是敢于在别人说‘不可能’时,先问自己‘为什么不’。”当越来越多的艺人开始模仿他的“反骨”,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真正的顶流,从来不需要流量加冕,当一个人敢于直面内心的热爱,时光自会为他铺就一条无人敢走的星光大道。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