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贾玲还剩多少路人缘

抬头看世界 · 7 天前
贾玲路人缘变迁:从“国民喜剧人”到舆论争议的转型困局
贾玲的公众形象演变,映射出中国娱乐生态的复杂变迁。从全民喜爱的喜剧演员到陷入舆论漩涡,她的经历揭示了流量时代公众人物面临的转型阵痛与价值博弈。
一、草根逆袭:真实人设的胜利

贾玲早期路人缘的积累源于“去精致化”的差异化路线。
1. 打破审美的喜剧突围
作为女性喜剧人,她以自嘲体重、反串丑角(如刘欢、阿宝)打破行业对女性形象的规训。这种“消解容貌焦虑”的姿态,精准击中大众对“非标准偶像”的情感需求,建立起“无攻击性”的亲和力。
2. 高情商塑造信任感
在《王牌对王牌》中,她以“保护者”形象化解嘉宾尴尬(如替关晓彤挡争议话题),用自黑转移矛盾,被观众称为“内娱最安全女明星”。
3. 情感共鸣的巅峰
电影《你好,李焕英》以54亿票房登顶,本质是击中了城市化进程中独生子女的亲情痛点。贾玲以“女儿”身份讲述个人故事,将私人情感升华为集体共鸣,路人缘达到顶点。


1.jpeg
二、转型争议:人设与商业化的冲突

《李焕英》的成功成为转折点,贾琳的公众形象开始遭遇三重挑战。
1. 创作深度的质疑
导演身份抬高了观众期待,但其新作《热辣滚烫》陷入“翻拍争议”:原作《百元之恋》的底层叙事被简化为励志鸡汤,被批“消解现实沉重感”。“减重100斤”的营销策略更与其早年“反容貌内卷”形象割裂,引发“贩卖焦虑”质疑。
2. 过度曝光反噬
2023年其综艺曝光量同比增37%,但“体重梗”“催婚梗”的重复使用显疲态。当幽默成为流水线产品,观众开始产生审美疲劳。
3. 商业符号化危机
其关联企业从3家扩张至11家,涉足影视、直播、餐饮等领域。当“贾玲”从个体演变为资本符号,部分观众质疑其初心:“究竟是为创作,还是为商业版图?”


2.jpeg
三、舆论嬗变:信任危机的结构性因素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加速了路人缘流失。
1. 解构文化的冲击
B站、抖音涌现大量解构视频:《李焕英》被指“消费亲情”、综艺救场被重新解读为“圆滑世故”,过往言论陷入价值观争议。
2. 热搜透支公众耐心
《热辣滚烫》宣传期73个热搜中,40%聚焦“减肥对比图”,过度营销引发逆反。豆瓣“贾玲营销疲劳”投票中,67%参与者选择“厌倦”。
3. 代际审美冲突
Z世代推崇“松弛感”,而贾玲“拼命三娘”形象(全年无休工作)被部分群体视为“内卷代言人”,与其早期解构成功学的喜剧人设产生矛盾。


四、破局关键:重构动态信用账户

贾玲的案例揭示:公众人物的路人缘本质是“动态信用账户”,需持续提供价值增量。当前破局需三重突破:
创作升级:跳出喜剧套路,展现更深度的作者表达;
人设迭代:平衡“励志偶像”与“真实自我”的关系;
传播策略:在碎片化舆论场重建叙事主导权。
3.jpeg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娱乐白皮书》显示,45.6%的观众仍愿给予其转型时间。这份宽容,或许源于大众对草根逆袭者的本能期待——但若想重获认可,贾玲需要用作品重新证明:真诚,仍是流量时代最稀缺的筹码。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