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继今年1月13日发生6.7级地震后,4月2日,日本九州岛附近西南海域再度发生6.2级地震。由于两次地震都发生在日本高度警惕的南海海槽区域附近。加之日本政府方面于3月31日公布修订的“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最新估算损失数据显示,“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如果发生,至多或导致29.8万人死亡。“地震”,成为近期公众高度关注的“热词”。
关于日本将发生大地震传言,有科学依据吗?九州岛附近海域多次地震,是否会成为南海海槽地震诱因?面对近期地震,公众如何消解“不确定性恐慌”?4月3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田兵伟。
九州岛附近海域再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4月2日22时4分(当地时间4月2日23时4分)在日本九州岛附近海域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
田兵伟解释,此次日本九州岛地震发生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带。由于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西北方向俯冲,致使板块边界处构造应力不断积累,当应力超过岩层承受极限时,能量突然释放引发地震。从类型上判断,这属于典型的俯冲带逆冲型地震。该地震震源深度较浅(约30公里),具有高能量释放和较强破坏力的特征。“此类地震往往伴随余震频发,并可能触发海啸,所以需持续监测,保持警惕,做好日常防震措施。”
而在此之前,今年1月13日,九州岛附近海域就已经发生了6.7级地震。为何同一地点,将近3个月内发生两次6级以上地震?两次地震有无关联?
“此次九州岛附近海域地震与1月13日地震均受控于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的长期俯冲作用,而且都在日本高度警惕的南海海槽区域附近。1月13日地震可能释放了局部应力,但板块持续挤压使相邻断层或同一断裂带的其他段落继续积累能量,最终触发此次破裂事件。”田兵伟解释,两次地震间隔约3个月,这反映了同一构造背景下不同断层段的分段破裂特征——板块运动产生的应力会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突破临界点,导致地震活动的时空不均性。此类现象在大型板块俯冲带区域较为常见,需要通过断层分布与应力迁移模型进一步分析关联性。
日本将发生大地震?
2022年1月至2025年4月,日本九州岛及周边海域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7次,多集中在俯冲带浅层。
3年间 日本九州岛附近发生的地震
2024年8月8日,日本宫崎县7.1级地震后,日本气象厅首次发布“南海海槽巨大地震预警”的灾前预警。日本南海海槽每隔90到150年就会发生超级大地震,被日本学者称为“一定会发生的、宿命般的巨大地震”。随着这个时间的不断逼近,发生概率不断在提高。
日本政府方面于今年3月31日公布修订“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最新估算损失数据。估算数据显示,“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如果发生,至多或导致29.8万人死亡。一时间,引发公众高度关注。
那么,这几次的九州岛附近海域地震会否成为南海海槽特大地震诱因?对此,田兵伟表示出谨慎。“目前研究主要给出概率性中长期风险评估而非短临预报或短期预警。科技仍然无法确定地震具体的发生时刻。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核心区域,是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四者交汇之处,是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地区。当前其拥有全球最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和比较健全的防灾体系,公众应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防控地震风险,避免被非专业推测或误导而产生恐慌情绪。”
九州岛附近海域地震与缅甸地震有关吗?
田兵伟解释,从地质构造学角度看,此次九州岛地震与缅甸地震之间无直接构造关联。尽管两次地震时间相近,但两者分属不同的板块运动系统,空间距离超过4000公里。九州地震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带,属于海洋性板块俯冲引发的逆冲型地震;缅甸地震则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陆上地震,以走滑为主。“短期内全球多地发生地震的现象,更多是地球构造背景下的随机时空分布,而非连锁反应,科学上暂不支持‘关联性’结论。”
公众应对建议
“确定性准备”消解“不确定性恐慌”
近期不断发生6级以上地震,公众如何应对?他表示,公众应理性看待近期地震频发现象,充分了解地震发生的地理距离和影响程度。
首先需认识到地球每年发生约100-120次6级以上地震,近期频发属正常波动,媒体集中报道容易使大家关注度提升进而放大焦虑。其次需明确地震在当前的不可预测性,目前科学界正在通过监测网络提升地震预警能力,需警惕网络谣言,以官方地质机构发布的信息为准。他建议,对于公众而言,更重要的是将关注点转向切实的防灾减灾行动,日常生活中要加固房屋和固定家具,准备好家庭应急物资、积极参与社区应急演练、主动学习应急避险技能,用“确定性准备”消解“不确定性恐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