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制裁一轮接一轮,涵盖金融、能源、贸易等多个领域,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让人不解的是,朝鲜非但没有动摇,反而越来越“抗打”。
导弹试射一发接一发,一副根本不怕制裁的姿态。
这不禁让人疑惑:制裁,真的有用吗?或者说,朝鲜无惧制裁的“白手套”到底是什么?
“敌人”众多的朝鲜
朝鲜这个国家,从建国之初就没有享受过太平的外部环境。
它几乎被各种潜在的军事对手包围,随时可能被卷入新的冲突。
放眼整个东亚乃至全球,很少有哪个国家像朝鲜这样,长期活在被围堵和威胁之中。
最令朝鲜忌惮的,自然是美国。
朝鲜战争虽然早已停火,但那只是战争暂停,并未签署和平协议。
从法律意义上讲,朝鲜半岛至今仍处于“战争状态”。
几十年来,美国在韩国部署了大量军力,并不断引进最新的军事技术,包括远程打击能力、反导系统、情报监控手段等。
美韩每年举行多次大规模联合军演,涉及空军、海军、地面部队等多兵种协同,演习内容也涵盖很多方面。这在朝鲜看来,无异于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除了美国,韩国也是朝鲜无法忽视的现实威胁。
朝韩虽然同属一个民族,但分裂已久,敌意根深蒂固。
而且韩国在军事技术和情报上依赖美方支持。
近年来,韩国不断加强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还在与美国、日本之间推进三边军事合作,这种“结盟式包围”让朝鲜感到更加不安。
对于朝鲜来说,韩国不只是一个南方的邻居,更是美国在半岛上的前哨和桥头堡。
日本虽然地理上与朝鲜隔着海,但在朝鲜眼中,它同样是一个“不安定因素”。
再往大一点的范围看,西方国家的整体态度也不友好。
虽然它们未必与朝鲜有直接的地缘冲突,但从外交表态到安全合作,几乎都站在美国一边。
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也曾派出军舰或参与联合演习,强化对朝遏制。
可以说,朝鲜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并不只是来自一个方向,而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围堵网络。
正是在这样长期紧张、甚至敌意密布的环境中,朝鲜形成了高度警惕、强烈封闭、强调军事优先的发展路径。
这种思维逻辑并非完全来自内部,而是在现实压力中逐步建立的自我保护机制。
朝鲜的“核武器”
在长期被敌意包围的环境中,朝鲜并没有选择退让,而是把“安全”放在国家发展的第一位。
对它来说,想要保住政权、保住国家,靠谈判或者承诺远远不够,唯有靠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
所以,从很早开始,朝鲜就走上了一条以“军事优先”为核心的发展路径。
尤其是在面对美韩军事演习、边境侦察、导弹部署等各种压力时,朝鲜的第一反应不是低头,而是加倍强化自己的防御能力。
它提出了“先军政治”的理念——把军队放在国家事务的中心位置,把资源优先给军队使用。不管经济多困难,军费不能少,军事项目不能停。
常规军事上,朝鲜长期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地面部队、火炮、导弹部队齐全。
近些年,它又加快了新武器的研发,比如短程战术导弹、高超音速武器、潜射导弹、无人机和电子战能力。
这些武器未必在技术上先进,但它们数量多、部署灵活,而且完全是为实战准备的——不求炫技,只求能打。
不过,要说真正让外界感到不安的,还是朝鲜的核武器发展。
朝鲜最早对核技术感兴趣是在冷战时期,当时它曾试图从苏联引进核电站技术,并学习核知识。
但真正下定决心搞核武器,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
2006年,朝鲜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向全世界宣告它已经跨过了那道门槛。
此后,每隔几年就会进行一次核试验,测试不同类型的核装置。
朝鲜还公开展示导弹系统,比如“火星”系列导弹,宣称能把核弹头运载到美国本土,尽管外界对其技术成熟度仍有疑问,但威慑效果已然达成。
朝鲜的核政策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起初,它含糊其辞,保留模糊空间;后来,干脆公开宣布自己是一个“拥核国家”,并将核武器写入宪法,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柱。
它强调,核武器不是为了主动攻击谁,而是为了“防止战争”——换句话说,是为了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被“孤立”的朝鲜
当然,朝鲜走这条路,代价也不小。
从2006年起,朝鲜先后多次进行地下核试验,还频繁试射中远程导弹,这些行为触碰了联合国安理会多项禁止扩散核武器的规定。
尤其是美国、日本和韩国,他们担心朝鲜一旦真正拥有核打击能力,将对自己的利益造成难以预测的冲击。
正因为如此,制裁就成了“唯一的应对手段”。
每当朝鲜进行一次核试或导弹发射,安理会就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新一轮制裁。
最早的制裁只是象征性的,比如禁止武器贸易、冻结相关技术资产。但很快,制裁的范围就开始不断扩大。
慢慢地,煤炭、钢铁、纺织品、海产品这些朝鲜的重要出口商品全都被列入禁运清单;
外国企业被禁止与朝鲜进行大宗贸易;
各国不得雇佣朝鲜劳工,朝鲜的海外收入渠道被一条条切断;
就连朝鲜货船进入港口,也面临检查甚至驱逐。
制裁不仅来自联合国,也来自个别国家的“单边行动”。
这种做法大大压缩了朝鲜的生存空间,因为即便有国家愿意和朝鲜做生意,也常常被“吓退”。
韩国和日本的态度也非常坚决。
韩国在2016年关闭了开城工业园区,这是两国最后一个合作项目,也是朝鲜重要的外汇来源。
日本则在港口、航运和金融领域对朝鲜实行全面限制,并大幅减少人文交流,把原本就冷淡的双边关系彻底冻结。
这些年,朝鲜几乎被完全排除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之外。
它无法使用国际银行系统,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大部分技术设备和零部件买不到,甚至连用于民航的飞机零件都难以获得,导致航线锐减、飞机老旧。
对外贸易萎缩、外汇收入紧张、对外联络困难,整个国家如同被“封在瓶子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孤立并不是一时之事,而是十几年来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结果。
但即使在这种几乎被封死的局面下,朝鲜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核政策,也没有主动妥协。
朝鲜的“白手套”
按常理说,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制裁已经做到了极致,应该会让它陷入严重困境。
朝鲜本身是一个资源和技术都比较匮乏的国家。
能源依赖进口,工业体系不完整,外汇储备也有限。
正常情况下,如果出口受限、资金受阻、国际联系中断,它的经济就会迅速下滑,民生也会受到严重冲击。
而实际上,这种设想只实现了一半。
朝鲜确实受到了影响,有些影响还很明显。
比如能源紧张,汽油和柴油在一些地区时常短缺;比如一些工厂倒闭,外贸收入减少,民众能感受到生活变得更困难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朝鲜并没有因此改变路线。
它的核试验没停,导弹发射还在继续,军队仍然维持高运转状态。
甚至在某些时候,它还展示出强硬的新动作,比如试射高超音速导弹、展示新型潜射导弹。
与此同时,朝鲜国内依旧能看到外国商品,朝鲜高层还能使用进口豪车,就连一些高科技设备,也照样能流入国内。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制裁确实有用,但并不致命。朝鲜虽然被孤立,但并没有被完全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这就引出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朝鲜是怎么在封锁中“活下来的”?
而这,就要说到朝鲜的“白手套”了。
所谓“白手套”,简单讲就是第三方代理人。
朝鲜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一些看似与其无关的公司或个人,在海外代为处理出口、采购和结算等事务。
这些人或者企业分布在多个国家,有的注册在东南亚或中东,有的藏在非洲或东欧,身份多样,路径隐蔽,但实际操作目标只有一个:帮朝鲜绕过封锁,继续赚钱和采购。
联合国曾发布过一份报告,指出朝鲜在2017年一年内,仅通过这种第三方手段就获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收入。
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渠道,让朝鲜在全球制裁最严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生存,甚至偶尔还能出手“阔绰”。
多年来,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制裁来迫使朝鲜让步,尤其是在核武器问题上。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表明,制裁虽然带来了压力,却未能撼动朝鲜的核心战略。
面对敌意包围,朝鲜选择了以强硬应对;面对封锁孤立,它建立了自己的“白手套”体系,在暗处延伸触角,与外界维持着有限而关键的联系。
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政权的顽强,更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的独特逻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