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3日,在Vogue的一次聚会上,两人第一次见面,彼时的他们还只是点头之交并无过多接触。
直至2017年,两人共同参与《跑男》节目的录制,又共同参加五四青年晚会录制,随着接触机会增多两人逐渐暗生情愫。而两人共同出演的一部电视剧《甜蜜暴击》表现默契十足,其中暗含的特殊情感更是隔着屏幕都能让观众感受出来。
一见倾心的眼神
于是在2017年10月8日这一天,鹿晗以一条“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关晓彤”的微博,引爆了社交媒体。彼时的鹿晗是归国顶流,当年实实在在的流量领跑者,微博评论量曾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关晓彤则是刚满19岁的“国民闺女”,童星出道的她尚未跻身一线。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鹿晗在事业巅峰期主动官宣,导致80万粉丝脱粉,商业价值骤降;关晓彤则承受了全网“配不上”的骂声。
难道鹿晗没想过他官宣后会造成多么大的后果吗?要知道,对于年轻偶像来说,单身人设才是吸粉和固粉的最佳方式。
从情感动机来看,鹿晗的官宣行为体现了他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偶像身份的本质是满足粉丝幻想,而鹿晗选择公开恋情,实质上是打破“完美人设”的束缚,试图向成熟男性转型。这种选择背后,既有对爱情的珍视,也有对职业规划的深层考量。关晓彤则以低调的姿态回应争议,通过持续的作品输出逐步赢得公众认可,展现了年轻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的韧性。
恋情公开后两人都很低调,在社交媒体鲜少公开互动,但细节中透露出深厚的情感联结。例如,鹿晗连续7年为关晓彤庆生,即便在事业低谷期也未曾间断;关晓彤则在采访中提及“喜欢有担当的男生”,被粉丝解读为对鹿晗的肯定。此外,鹿晗曾为关晓彤宣传作品后又删除微博,这种“欲盖弥彰”的举动,恰恰反映了他们试图在公众视野中保护私密情感的挣扎
但是现实不是童话,普通人尚有无数情感问题,更何况两位仍然饱受关注的公众人物。
二、鹿晗与关晓彤分手危机的因素
2024年下半年起,两人的关系开始被频繁质疑。鹿晗在直播中情绪失控、竖中指、造型颓废,与以往阳光形象大相径庭;关晓彤则凭借《梅花红桃》获奖、张艺谋电影女主等资源跻身资本圈,商业代言数量远超男友。
他们分手的导火索是什么呢?前面也说过,现实往往更复杂,不是仅凭爱就能修成正果的。
一方面,来自两人事业落差与价值观分歧
鹿晗的事业自解约后陷入停滞,潮牌与酒吧投资反响平平;而关晓彤手握12家公司股权,从影视投资到餐饮连锁全面开花。心理学研究表明,伴侣间的“成就差异”若长期失衡,易引发自卑或疏离感。鹿晗直播中的颓废表现,或许正是对自我价值焦虑的投射。
另一方面,来自家庭干预与婚姻观念冲突
关晓彤母亲曾公开表态“30岁前不结婚”,而鹿晗被曝8年内三次求婚未果。关母的态度背后,既有对女儿事业上升期的保护,也可能隐含着对鹿晗现状的担忧。这种代际干预在明星家庭中尤为常见,但若双方未能达成共识,将成为关系的致命伤。
其他方面,还有来自公众舆论的“慢性侵蚀”
从“佛寺行程被误读”到“礼服争议上热搜”,两人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解读。心理学中的“聚光灯效应”表明,长期暴露于公众审视下,伴侣易产生防御性沟通模式,甚至刻意回避亲密互动以降低风险,这种“冷处理”反而加剧了外界猜疑。
他们的爱情最终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面对分手传言,又如何破局,这不仅是对明星的爱情建议,对于普通人也是一个参考,毕竟爱情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两个平凡真诚的心。
三、破局的关键有几个方面
一、情感基础的优势:
八年的稳定关系已构建了深厚的信任基础。两人无绯闻、无互撕的记录在娱乐圈堪称罕见,且鹿晗始终保留官宣微博,关晓彤在活动上对粉丝喊话的微妙反应,均暗示感情并未彻底破裂。
二、破局路径分析:
首要的是鹿晗需加速转型,如参演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或参与幕后制作,以摆脱“过气偶像”标签;关晓彤则可利用资本优势,与男友合作投资项目,将情感纽带转化为事业共赢。
其次,两人要建立边界感,适当减少公开互动,转而通过私人旅行、家庭聚会等方式重建亲密感。例如,参考谢娜张杰的“半隐婚”模式,既能满足公众好奇心,又可保留情感自主权。
其三,直面家庭阻力
关晓彤需在母亲期望与个人情感间取得平衡。心理学中的“分离-个体化”理论指出,成年子女需通过温和沟通确立独立性,而非一味顺从。若鹿晗能以实际行动证明稳定性(如成立家庭基金、规划婚后事业),或能软化关母态度。
爱情的终极考验是“共同进化”。
鹿晗与关晓彤的故事,本质上是两个灵魂在名利场中的成长试炼。他们的关系既被时代赋予传奇色彩,也被现实贴上“价值不对等”的标签。能否走到最后取决于三点:1.鹿晗能否完成从偶像到实力派的蜕变,2关晓彤能否在资本博弈中保留情感纯粹性,以及3双方是否愿意为彼此调整人生节奏。
在光鲜与争议之外,这段感情最动人的部分,仍是2017年那个秋天——顶流少年掷地有声的官宣,与少女眼中闪烁的星光。或许正如关晓彤在采访中所言:“时间会证明什么是值得的。”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