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不签了!97岁李嘉诚资产缩水780亿!中国宣布审查,美国3字回应

闻史天绪 · 昨天 01:52
前言

后悔也晚了!
李嘉诚对美企售卖港口的事情迎来反转,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长和并不会在本周签署任何关于出售巴拿马港口的协议,似乎打算亡羊补牢。
可李嘉诚一开始售卖港口的事早就引起了众怒,以至于其旗下公司股价持续暴跌,仅四家公司的市值就蒸发了780亿。
而这还没完,中国市场监管局也表示要依法对长和的这场交易进行调查。
看来,李嘉诚以及长河要被彻底清算了。
然而就在这事即将收尾的时候,美国那边开始对这场清算指手画脚。
那么,美国的插足会让这件事发生反转吗?
长和暂停签署协议是真的想要悔改?
1.jpeg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中方雷霆行动

事情的导火索发生在3月4日。
当天长和集团突然宣布,他们打算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43个港口卖给美国的贝莱德财团。
乍一听,这似乎只是一桩普通的商业交易,但细究起来,这43个港口中,可是包括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巴尔港。
2.jpeg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咽喉要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谁掌控了这里,谁就等于掐住了全球航运的命脉。
长和集团此举,无异于将这一重要战略资产拱手让给美国,这么重要的事情,怎能不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警惕?
以至于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媒体也紧跟时事为此发声。
3.jpeg
到了3月13日,连中国国务院港澳办官网都选择下场评论此事,转载了《大公报》的评论文章《莫天真 勿糊涂》。
虽然这篇文章并没有直指这笔交易,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转载这样的事情,点谁的名大家应该都心知肚明。
紧随其后,3月17日,《大公报》又发表了题为"饮水思源有担当 背靠祖国谋发展"的社评,语气更加严厉。
4.jpeg
可这还没完,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批评了一些香港商人"商人无祖国"的观念。
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也公开表示,社会对这件事的关切值得重视,任何交易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
到了3月21日,《大公报》再次发声,这次的标题更加直白:《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
5.jpeg
不难看出,官方的态度已经越来越明确。
就在大家都在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在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二司的负责人正式宣布,将对这笔交易进行依法审查。
如果说其他的批评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回应,或许是实打实的整治。
6.jpeg
而连这样的官媒都表明立场了,加上长河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气愤,市场自然也给出了自己的反应。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长和系的四家上市公司市值蒸发了超过781亿港元,其中长和集团在最近11个交易日里市值就缩水了323.6亿港元。
长江基建集团、电能实业、长实集团的股价也都出现了大幅下跌。
7.jpeg
而也正是这个时候,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一个信息:长河高层人士表示,长河不会在预计时间(本周)签署有关出售巴拿马港口的协议。
看来,这场闹剧终于要落幕了。
然而,就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行动的同时,作为这笔交易的直接受益方,美国对中国的举动给出了他们的看法...
8.jpeg
美国回应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美国的反应竟然是"不意外"
3月28日,就在中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将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审查的同一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对媒体表示:
"我们注意到中国所发表的意见。中方对这次收购不满也不足为奇,因为这将削弱他们对巴拿马运河地区的控制。"
9.jpeg
事实上,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觊觎由来已久。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道,巴拿马运河自开通以来就是全球航运的命脉。
谁控制了巴拿马运河,谁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全球航运的命脉。
早在1903年,美国就通过支持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获得了运河的控制权。
10.jpeg
直到1999年,美国才根据《巴拿马运河条约》将运河的控制权移交给巴拿马。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了对运河的战略关注。
因为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企业在巴拿马的投资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在美国看来,中国在巴拿马运河周边的存在,可能威胁到美国在西半球的传统影响力。
11.jpeg
因此,当贝莱德财团提出收购长和集团的港口资产时,美国政府很可能在幕后给予了支持。
而且布鲁斯在同一天的发言中还补充道:"我们也乐见美国投资者拿到巴拿马港口公司的控股权,该公司拥有并运营着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巴尔港。"
这句话更是直白地表明了美国对这笔交易的态度:他们不仅支持,而且欢迎。
12.jpeg
所以美国的"不意外"回应应该还有另一层含义:他们似乎已经预料到中国会对这笔交易进行干预,甚至可能已经制定了应对策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连美国这个在全球战略竞争中的主要对手都对中国的审查行动表示"不意外",甚至似乎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长和集团是否会因此而终止这场争议交易?
或者说,他们还有其他的应对之策?
13.jpeg
暂缓还是终止?

在中国政府的强力干预和美国的"不意外"回应之间,97岁的李嘉诚和他的长和集团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
3月28日,就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将对港口交易进行审查的同一天,香港媒体报道称,长和集团将暂缓原定于4月2日签署的最终协议。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长和集团对中国政府审查的积极回应,是一种妥协和让步。
14.jpeg
但细究起来,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香港《南华早报》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暂缓的原因是"交易内容繁杂,有重要细节尚未敲定"。
这种说法显然是在为未来可能重启交易留下余地。
15.jpeg
那他们为何会选择“暂缓”而不是“暂停”?
可能性较大的一个原因,是长和集团面临的是一个两难困境:如果继续推进交易,将面临中国政府的不满和可能的制裁;如果终止交易,又可能面临美国方面的报复,以及与贝莱德财团之间可能的违约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暂缓"似乎成了长和集团的一种策略性选择,既不彻底得罪中国,也不立即激怒美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回旋空间和思考时间。
16.jpeg
但问题是,时间站在长和集团这边吗?
从市场反应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上文咱也说过,自从长和集团宣布这笔交易以来,其股价就一路下跌。
长和系的四家上市公司市值已经蒸发了超过781亿港元,其中长和集团在最近11个交易日里市值就缩水了323.6亿港元。
这种市值的大幅缩水,远远超过了这笔交易可能带来的任何短期收益。
17.jpeg
更糟糕的是,这种下跌趋势似乎还在继续。投资者对长和集团的信心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资金正在大量流出。
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一个商业巨子,李嘉诚应该明白及时止损的重要性。继续坚持这笔交易,不仅面临监管审查的风险,还可能进一步损害公司市值和个人声誉。
事实上,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决策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个人声誉的重大抉择。
18.jpeg
不过李嘉诚也并非穷途末路,有专业人士指出,常见的买卖协议或许会包含违约条款,而这次国家监督管理总局的调查或许能够让长河体面地退出这笔交易。
然而,时间不等人。每一天的犹豫和拖延,都可能导致更大的市值损失和声誉损害。长和集团需要尽快做出决断,而不是继续在"暂缓"的模糊地带徘徊。
否则,781亿港元的市值蒸发可能只是开始,更大的损失还在后面。在商言商,李嘉诚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

新民周刊-怎么看李嘉诚的暂缓
19.png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美国务院:对中国不满长和出售巴拿马港口不感意外
20.png
金融届-抛售巴拿马港口事件不断发酵,《大公报》奉劝停止交割,李嘉诚在资本市场遭遇滑铁卢,长和系股价跌跌不休,四家公司市值蒸发超780亿港元
21.pn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