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演员于和伟的印象,还停留在“接着奏乐接着舞”那个播放了27亿次的短视频上,所以当官宣他要在《伟大的长征》里演青年毛泽东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甚至觉得有点荒诞。
在8月1日当天,横店再次登上了热搜,《伟大的长征》剧组在这里举办了盛大的开机仪式,这部剧将从全景视角重现25000里的长征历程,将会用镜头来讲述红军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
伴随着导演张永新的出现,主演阵容也首次公布,以于和伟、曹磊、张桐领衔,王劲松、李乃文、郭广平、成泰燊等实力派前辈演绎关键人物,万茜、张晚意、黄晓明、陈永胜、刘奕铁、史彭元等中青年演员也在队伍之中,这样的阵容,让人不由得对这部大戏充满期待。
开机座谈会上,于和伟一亮相便引起了热议,他将在这里面出演毛泽东,这一角色在荧屏上承担的历史分量非常重,有人戏言:“终于能见识到‘人形变脸怪’遇到大头目会碰出怎样的火花。”
观众既期待他的演技爆发,也在暗自拷问:他,能Hold住吗?
除了于和伟,曹磊也将在这里挑战饰演周恩来,让人眼前一亮,如何塑造周总理“温润如玉、坚定果敢”的形象,也成了此次座谈会的热门话题。
而张晚意则从热血青年摇身一变,化身张学良,他要把这位东北军阀复杂的心路历程与家国情怀并置,在铁血与柔情之间寻得平衡,万茜则饰演一位坚定追随者,她的加入为剧集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女性视角。
剧组在改剧本、研究人物、做服装道具时花了很多时间,他们想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和服装,让每个革命先烈看起来既真实,又有信念和责任感。
导演张永新还说,像悬崖边、河床边这样的地方,要亲自去找最合适的拍摄点,这样观众们在观看时,就像跟红军战士一起走过那段危险的路一样。
1934年秋,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进攻,中央红军主力无奈之下只能离开根据地开始向西走,他们走过11个省,翻过18座大山,渡过24条大河。
在这些地方,红军用智慧和勇气去拼,在黄河边,他们和急流对抗;在松潘草原,他们冒着风雪不掉队;在金沙江边,他们用木排渡河。
那些平均还不到三十岁的战士,用鲜血换来了希望,哪怕身边的战友牺牲,粮食用完,子弹耗尽,他们依然坚持往前走,到1936年10月,三支主力部队终于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伟大的长征》不仅要拍出红军艰难的长征路,还要拍出毛泽东是怎么带红军走出困难?他又是怎么在一次次行动中找到最好的办法的?
弘扬长征精神,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当下的激励,《伟大的长征》团队担着这个任务。他们想用艺术的方式,把那段故事讲出来,让观众在紧张的情节中,感受到红军当年的勇气和坚强。
当观众们看到开机照中的于和伟与曹磊、张桐一同站在横店街头,身着戎装、目光坚定,他们仿佛看见了历史,也看见了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红军长征的故事,经过《觉醒年代》团队的再度演绎,很快就会呈现在荧幕之上。
一开始,网友对于和伟能不能演好还有怀疑。但从一张定妆照开始,这种怀疑一下子变了。照片里他没有露出全脸,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却一下子上了热搜,引来了大家的关注。这不只是因为演员厉害,也是因为剧组背后有一整套严格的工作流程在支撑。
真正让大家热议的,是一张网友用AI做的对比图。他们把于和伟的定妆照,和一张1935年遵义会议时的历史照片放在一起,对比后发现脸部重合率有91.4%。这个数字一出来,网上的看法马上就变了。
除了脸,细节也做到了极致,那顶假发是造型师花了42天,用真人头发一根根手织出来的,发际线密度高达每平方厘米4000根,为了更接近原型1.83米的身高,于和伟全程穿着5厘米的内增高鞋进行拍摄。
外形可以用现代技术来做,但声音和口音的模仿更难,制作团队知道这点,特别请来了《觉醒年代》的语音老师杨老师帮忙。
最终呈现的效果是,于和伟在剧中的台词基频,与现存的伟人录音档案只相差6赫兹,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他一字一句地练习,模仿那个年代湖南湘潭一带的口音和说话节奏,这种听觉上的高度还原,让角色的说服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从最初的普遍质疑,到后来的全网惊叹,整个舆论的转变过程,几乎是一场被精心引导的胜利,官方先用悬念海报吊足胃口,再由网友的“技术分析”引爆话题,最后官方下场揭秘幕后制作,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彻底征服了观众。
这种信任很快就转化成了期待,在豆瓣和微博等平台发起的“2026年白玉兰奖视帝”预测投票中,于和伟的得票率分别以62.4%和48%的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不少观众都认为他在2025年惜败,这次也该轮到他了。
最后,连业内最顶尖的权威人物也下场,《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看过粗剪后,在朋友圈发文称“又一个经典诞生了”,导演张永新则评价他的表演,是把角色“揉碎了演”,演出了人物骨子里的东西。
于和伟这次之所以能跨越娱乐形象和历史伟人之间的巨大鸿沟,肯定有他个人演技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是一整套顶级影视工业体系在背后支撑,将他的才华和努力放大了数倍。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