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本媒体做过调查——你认为日本最“酷”的车牌是哪里的,结果横滨排在第一位,接下来是湘南和品川。作为外国人,很难了解当地语言背后的感情色彩,“横滨”这两个字在日本人心中就有一种很“洋气”的感觉。作为最先向西方开埠的港口,横滨一直处于日本传统社会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前沿,也被称为最西式的日本城市。
这里的西方文化又以美式文化为基调,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将坚船利炮带到横滨港,用武力威吓敲开了日本对外贸易的大门,史称“黑船事件”,至今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仍驻扎在离横滨不远的横须贺。但日本人对“黑船事件”的感情与众不同,横须贺市有一处佩里公园,矗立着马修·佩里登陆纪念碑,从1934年起,每年民间会举行名为“黑船祭”的纪念活动,活动这天到处都是美国和美国海军的元素。日本人认为是马修·佩里促使日本走上现代化改革之路。
就在我到横滨的半个月前,横滨棒球队“海湾之星”26年来再次夺得日本第一。这个周末,横滨街头变成蓝色的海洋——蓝色是“海湾之星”的主题色,人们守候在路旁,身着球队的周边服饰,等待着载有棒球明星的巡游车队。在离游行现场不远的车站,列车仍不断满载抵达,人群有秩序地下车,齐刷刷同向流动,逆着人流出城的我只能左躲右闪。新闻上说观看游行的队伍排了1.5公里,当车队经过,有人激动得流下眼泪。
横滨地铁里,“海湾之星”棒球队夺得日本冠军的宣传海报张扬夺目。 摄影 陈晞
棒球正是美国人带来的游戏。19世纪开埠后,抵达横滨的美国水手利用棒球锻炼身体,美国海军也鼓励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团队精神,拨款配发了棒球装备和印有船舰名称的队服。最早的棒球比赛是在美国人之间进行的,常驻横滨的美国人成立了棒球俱乐部,不时和来访舰艇上的水手进行比赛,英文周刊《日本周报》负责定期报道。后来横滨和东京的日本私立大学也加入进来。有体育社会学家提出,如果一项运动想风靡整个社会,必须在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大众社会建立的关键几十年间,满足公众对运动的需求。棒球在日本的流行充分证实了这一论断。相反,由于英国人较为保守,将板球一直限于英国人之间的运动,错失了让板球成为日本流行运动的良机。
我来横滨的目的也和美国文化有关,参加一年一度的美式复古改装车大展。
向美国输出美式文化
“热杆”(Hot Rod)是一种把老式美国车装上大马力引擎的改装车风格。这个词的来源即使在美国也说法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日本人的理解和热情——就像他们对待很多舶来品那样。
横滨“热杆”大展已经举办了32届,是世界改装车领域最负盛名的展会之一,每届仅展出一天,错过要再等一年。主办机构Mooneyes是又一个日本人“挽救”美国文化的故事。Mooneyes原本是美式改装车的鼻祖品牌,诞生于1950年代,创始人Dean Moon的父亲在加州有一家叫Moon Café的餐厅,餐厅门口就有一条卡丁车赛道。耳濡目染下,Dean Moon继承和发扬了加州人对赛车的理解——大力出奇迹,比谁直线加速快。Mooneyes一直是大马力改装车文化的推动者,1987年Dean Moon去世,公司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作为该品牌在日本的代理商,菅沼繁博出手买下了Mooneyes,如今这家公司成为国际连锁品牌,尤其让“热杆”文化在日本开枝散叶,正宗程度甚至超过美国本土。
Mooneyes横滨餐厅 摄影 陈晞
车展在横滨国际和平会议场(Pacifico Yokohama)举办,进入展馆的队伍长达几百米,绕了一圈又一圈。我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参加堪称小众的改装车展,各个年龄层都有,拖家带口者也不少。展馆里摩肩接踵,人们品评着展车,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玩具汽车的摊位旁不只有孩子,大人也在认真选购,识货的人紧盯着稀有款,一年一次的机会可不容错过。还有来自Mooneyes美国加州门店的大叔向小朋友随机派发改装车玩具,突然降临的惊喜让孩子们乐不可支,汽车文化也在新一代心中悄然生根。
展会中的改装车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原型车大都是汽车制造史上的经典款,甲壳虫、福特T型车、雪佛兰皮卡、6米多长的凯迪拉克,如汽车编年史般,展示着汽车走向大众,以及如何成为文化象征、阶层象征的过程。在“热杆”文化的改造下,这些经典车被大刀阔斧地拆解重组,内核是美国西部的狂放,做工却出自东亚工匠的精湛手艺。抛光的车身毫无瑕疵,每一颗螺栓都锃光瓦亮,即使不懂车的人,也能从中体会到日本人对造物的迷恋,以及“Monozukuri”这个日语特有词汇。字面意义上,“Monozukuri”意为“制造”,但在日文的语境中,还有精湛造物、用心造物的含义。
美国的爱好者也远道而来,即使在“热杆”文化的发源地,这种盛事也不多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日本人守护了美国的汽车文化,像阿拉伯人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守卫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横滨Hot Rod车展中的展品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改装车。 摄影 陈晞
除了Mooneyes代表的改装车文化,汽车爱好者在横滨还可以参观日产汽车全球总部,以及专为日产汽车改造性能赛车的厂牌Nismo,就连以毒舌闻名的英国汽车主持人杰瑞米·克拉克森都对Nismo调校的发动机赞不绝口。以及难得参观的日产汽车博物馆,里面陈列了数百台1930年至2010年间生产的日产汽车,还有不少是限定版或是世界大赛获胜车辆。日产汽车博物馆极难预约,仅在每月月初释放相当有限的名额,这些名额会瞬间被一抢而光。
虽然顶着“日产”的名字,但日产汽车诞生之初的总设计师是一名叫威廉·戈勒姆的美国人,这在文化保守的日本公司中并不多见,体现了横滨对美国文化的接纳度。戈勒姆为日产汽车带来了美国汽车的设计方案和制造方法,并且进口了整套装配线,为了在二战时留在日本,戈勒姆加入了日本籍,并给自己起了个日本名字。2014年,日产成为北美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这种反向输出在美日之间屡次上演。美国时尚作家大卫·马克思在《原宿牛仔》一书中考据了美国服饰文化在日本的发展史,他提出,美式文化固然借助美国国力全方位影响了日本,但经由日本的吸收和改造,这些文化通过世界全球化进程,反向输入美国本土,形成错综复杂的文化互动。
Hot Rod车展中的改装车,内核是美国西部的狂放,做工却出自东亚工匠的精湛手艺。 摄影 陈晞
幕府曾为开埠做足准备
因1866年一场大火,横滨得以彻底重新规划。两年后明治维新,决心向西方学习的明治政府委托英国灯塔工程师理查德·布伦敦(Richard Brunton)对横滨进行重建。重建后的横滨按西方城市的模样设计,加上这里地势比较平坦,整体感觉空间宽敞,视野开阔,没有一般日本城市的逼仄感,在很多媒体调研中,横滨都被选为日本最宜居的地方。虽然几经天灾和战火,横滨市内仍保留着几处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和街区。横滨三塔、红砖仓库、元町风情街,都是游客如织的景点;横滨美术馆、横滨旧市政厅、神奈川县立图书馆等当代建筑设计也使用了结合东西方特点的折中主义风格。
1973年,横滨和上海结为友好城市。这两座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史:由西方国家拓展贸易强行设立的贸易港,19世纪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交汇之地,也是最早走向现代化的地区,从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至今仍是所在国家的经济重镇。但自开埠以来,横滨和上海各自走过的不同的道路,亦成为日中两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在19世纪初,美国商船一般绕道大西洋、印度洋进入亚洲,到中国的广州港贸易,以毛皮、鸦片换取丝、茶,其中又以毛皮为主。直到美国领土扩展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勒冈、加利福尼亚等地,美国人才开始考虑横渡太平洋,缩短前往中国的航线。但当时的轮船航程有限,远洋航行途中必须补给燃料、食物和水,在这种寻找中继站的动机下,才把目光转向了日本。此外,美国的捕鲸业很发达,19世纪初,他们发现北太平洋的堪察半岛内和鄂霍次克海峡是鲸鱼群的栖息地,随后进入北冰洋捕鲸,捕鲸船最多时达到1760多艘,从业者超过7万人,为了捕鲸船补给和避难,在日本北海道地区获取有权停留的港口也成为了刚需。
但美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和日本得到的“待遇”不太一样。清政府对英国人看中的上海县城基本没有异议,在地方官员看来,这块荒芜的江滩正符合朝廷指示的对外国人采取“划定界址,不许逾越”的原则,而且租界与本土间不光隔着城墙,还有一道天然的洋泾浜作为屏障,甚至少了加强防范的麻烦。
德川幕府对西方人的到来也充满防备之心,“黑船事件”发生前的两个世纪,为了避免天主教的输入,日本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对美国人在《神奈川条约》中,将贸易港设在神奈川的要求,幕府并不打算完全执行。此神奈川非现在的神奈川县,而是交通要衢东海道上的一处重要驿站,距离京城江户仅有二十多公里。幕府希望把港口设在还是渔村的横滨,和清朝地方官员的思路一致,从地图上看,横滨离东海道较远,多摩川下游作为现在神奈川县和东京的界河,让横滨的位置相对独立,尽可能避免和当地人冲突,很像早年日本允许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展贸易的出岛(日本江户时代幕府执行锁国政策时建造的人工岛)。
但德川幕府和清政府的区别在于,幕府希望完全控制横滨的对外贸易。横滨开港后几个月时间里,幕府就投入了近10万两银子,用于横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填平高低不平的沼泽地、构筑堤岸、铺设道路、架设桥梁、建造码头。此外向各地特别是江户招商,给予减免当年地租等优惠政策,使一批日本商人聚集横滨,甚至强制性地让“御用商人”三井等江户大商人到横滨开设分店,指定三井充当横滨日本商人的总管并管理金库。幕府还在横滨村中央靠海处,建造了运上所(海关),将运上所以西定为日本商人居住地,以东为外国人居住地。1859年,一名荷兰商人首先租用了出租给外国人的商铺,在横滨开出了第一家外国商行,随后各国商人纷至沓来。这种精心安排让西方人不再坚持在神奈川开港。另外,横滨确实是更好的港口,神奈川布满浅滩和沙洲,稍大的船只能停泊在离岸很远的地方。
西方国家在中国的租界后来成为了自行其是的“国中之国”,与地方执政部门分庭抗礼,但日本的贸易港自始至终属于西方国家“居留地”的状态。横滨的市政工作经各国议定后,均由神奈川当地政府完成,再加上税收权力一直掌握在日方手中,居留地的外国侨民自治能力很难发展。
这两种不同的相处方式,如“蝴蝶效应”中扇动的翅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冲击后的走向。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国土面积广大,文化向心力强,传统文化的惯性也就更大,国民包括官员的目光都是向内的,而日本是岛国,免不了和世界产生连接,即使在日本闭关锁国期间,也至少与包括中国和荷兰在内的四个国家保持联系。18世纪后半叶,通过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被称为“兰学”,自1744年至1852年间,日本翻译的西方医学、天文、历学等书籍多达467种,从事翻译西洋书籍的学者达117人。当1853年“黑船事件”发生时,日本已有了将近一百年的“兰学”研究史。
Hot Rod车展前夜,会为粉丝举办小型聚会。 摄影 陈晞
战后,选择成为自己
作为日本最早开埠的贸易码头,横滨点亮过日本第一盏煤气灯、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英文报纸、建设了日本第一条铁路和第一座发电站,加之邻近首都东京的区位优势,1930年代就形成了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京滨工业带。但作为日本战争机器的发动机,二战时京滨工业带遭受了美军的猛烈轰炸,横滨近一半地区被夷为平地,战后盟军还对横滨进行了大规模土地征用,被征用的土地面积占美军在日本全国征用土地面积的六成以上,导致横滨的复建一直慢于日本其他地区。
冷战的开启成为横滨发展的转折点。为了让日本成为对抗苏联的前线,美国政府对日本开启军事、经济上的援助,还游说菲律宾等国家放弃要求日本进行战争赔偿。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从美国得到大量军需品订单,并逐渐成为全球化时代第一批承接西方制造业转移的亚洲国家,变身世界工厂。作为昔日工业核心区,京滨工业带得以迅速恢复,1990年代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工厂,横滨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
随着中国、韩国制造业的崛起,日本本国的产业向服务业转移,横滨的定位也不得不进行调整,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文化消费成为发展重点。2002年中田宏就任横滨市长后,用了两年时间,实现了为350家创业公司和风投公司选址的目标,还将日产汽车、富士施乐等大公司总部、研发部招商到横滨。横滨的城市规划也根据新定位完成了升级和更新。
横滨街头的美式改装车,身后即为宇宙时钟摩天轮。 摄影 陈晞
宇宙时钟摩天轮(Cosmo Clock 21)是横滨的标志,横滨的高楼不多,想俯瞰城市景致,搭乘摩天轮是不二之选。这座摩天轮及其脚下的宇宙世界游乐园建于1989年横滨博览会,本应于博览会后拆除,但因实在太受欢迎,被保留了下来,后来由于影响了周边高楼的建造,1999年被转移到目前所在的地方。35年过去,想坐一次摩天轮,仍然要排上1个小时的队。
宇宙时钟摩天轮所在区域被称为MM21,即“港未来21”,代表着千禧年前人们对新世纪的期待。MM21已成为横滨观光的核心区,以樱木町站为核心,但在横滨大开发的1950年代,这里还是重要的工业区。
从1950年代开始,东京多次通过《首都圈基本规划》进行功能疏解,大力发展首都圈副中心,横滨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时是以新横滨站为发展核心,如果从地理位置和日本历史来看,新横滨站更靠近有400年历史的干线东海道,自然是日本人的首选,不过,新横滨站选择深入内陆。为了更好利用横滨的港口优势,1979年,MM21的概念被提出,即围绕横滨站和新横滨站打造引领横滨发展的“双核”。由于横滨站周围的物业产权关系过于复杂,最终MM21的再开发计划定在了樱木町站附近,经过20年的发展,MM21区建立起日本丸纪念公园、横滨博物馆、横滨美术馆,以及摩天轮所在的宇宙世界游乐园,通过文化、艺术、娱乐带动新时期横滨的发展。所以去横滨旅行,住在樱木町附近,大部分景点都步行可达。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道路、水域带来的空间割裂,一直是横滨规划的痛点。为了让城市更适宜步行,横滨设计了超级空中连廊系统,空中连廊穿越各类建筑物,将横滨站、MM21和临港区彻底连通。即使有步行路线过长的问题,也尽量使用水平移动扶梯进行解决。
春天,樱花点缀下的横滨“港未来21”区整洁有序。 IC Photo 图
宇宙时钟摩天轮仍然是横滨之眼,但MM21的成功已经过去快二十年,曾引领日本现代化发展的横滨肯定不会甘于现状。根据最新规划,2030、2035和2038年,横滨站周边将先后建成一座高度250米、两座高度超过300米的大厦,对标的可是东京的六本木之丘、麻布台之丘等顶级地标建筑。
陈晞
责编 杨嘉敏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