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几张手稿,价值九亿的芯片核心技术悄然易主,十四名技术精英的人生轨迹就此转向铁窗。
2021年初春,上海张江一栋写字楼里,“尊湃通讯”的招牌悄然挂起。创始人张琨——前华为海思21级技术总监,手握近二十年半导体研发经验——刚刚离开华为仅一个月。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一场针对老东家的系统性技术迁移计划悄然启动:2-3倍薪资加股权激励,二十余名海思研发骨干相继聚集到尊湃旗下。
离职前最后一周,华为研发部门的监控记录显示异常活动:工程师举着手机对准屏幕连续拍摄关键技术参数,有人埋头抄写寄存器配置,办公桌散落着120页手写笔记。
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实则为一场精密技术窃取的序幕。
从华为精英到商业间谍
张琨的职业履历堪称行业标杆:北大毕业,美国深造获博士学位,先后任职高通射频工程师和华为海思技术总监。
半导体芯片领域顶尖专家的身份,本应成为国产芯片攻坚的中坚力量。
2021年2月,张琨离职时与华为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尚未到期,但这未能阻止他的创业计划。
在南京江北新区注册成立的尊湃通讯,将目标明确锁定在Wi-Fi 6芯片市场,这正是张琨在华为主导研发的核心领域。
“打造国产Wi-Fi 6/7芯片”的创业故事背后,尊湃的技术进展快得反常。
短短一年内,公司完成超3亿元融资,小米旗下瀚星创投、高榕资本等十余家机构纷纷注资。资本的热情源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却未察觉技术来源的阴影。
手机照片与加密传输链
为绕过华为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尊湃团队设计了一套堪比情报操作的传输方案。
技术文档被拆分成小于10MB的压缩包,通过Gmail、ProtonMail等加密邮箱接力发送。
文件抵达尊湃内部网络后,脚本程序自动将其拼接还原成完整芯片设计图。
更隐蔽的是文件伪装术——窃取的华为技术文档被重命名为“OpenRF-v3.2”等开源项目代号,藏匿在公司GitLab的私有镜像库。
2022年,当尊湃首颗Wi-Fi 6射频芯片流片测试时,验证手法暴露了技术源头:工程师直接调用华为内部测试用例中的隐藏测试向量,使射频指标与华为参考设计误差小于0.5dB。
这种毫米级的精准复刻,成为日后法庭上的铁证。
收网与审判
2023年4月,上海警方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突击搜查尊湃位于上海、北京的办公室。查扣7台服务器中,技术人员发现40份加密文档。
经工信部电子五所鉴定:尊湃芯片40个核心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相似度超90%,构成“实质性相同”。
华为提交的损失清单显示:被窃的Wi-Fi 6/7射频前端技术研发投入超9亿元。按每台设备收取0.5美元专利费计算,若尊湃芯片大规模出货,华为年损失将达1-2亿美元。
2025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张琨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罚金300万元;其余13人分别获刑1-5年,全案累计罚金1350万元。
尊湃公司9965万元资金被冻结,公司强制解散,所有侵权技术资料被勒令销毁。
商业秘密的“实质性相同”红线
本案法律定性的关键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对商业秘密侵权的界定:即技术信息是否具有“不为公众所知悉的商业价值”,以及侵权方是否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取。
法院采信的司法鉴定显示,40个技术点90%以上同一性,跨越了“实质性相同”的法律红线。
在刑事责任认定上,《刑法》第219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张琨获刑六年,接近法定量刑上限。
判决体现了司法机关对“技术密点实质性相同”情节的严厉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赔偿尚未终结。华为主张的技术泄密导致其Wi-Fi 7标准制定策略被迫调整的间接损失,仍需通过后续民事诉讼确定赔偿额度。
案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半导体行业蔓延。
小米集团紧急发布声明,强调对尊湃的投资是“纯属财务投资,既非最早投资方,也非最大股东,更不参与运营”。
然而,32.5万元投资换来9.8%股份的交易细节,仍引发市场对资本逐利与技术伦理的讨论。
更耐人寻味的是国际关联。张琨的高通任职背景引发技术外流担忧。2024年初,就在尊湃案发后不久,高通突然解散上海Wi-Fi 7研发团队并紧急销毁资料。
这种非常规举动引发业内诸多猜测。
华为内部已升级技术防护措施:芯片加装特殊金属框、关键参数不直接标注、文档水印系统实时监控操作行为。
这些“物理加数字”的双重防护,成为应对内部人风险的无奈之举。
技术长夜后的黎明
张琨团队并非缺乏研发能力。作为定义过Wi-Fi 6标准的专家,他们选择了一条毁灭性的捷径。判决书上的9965万元罚没款不仅是法律制裁,更象征着技术速成主义的破产。
案件余波中,半导体行业开始重构人才流动防火墙。头部企业竞业协议审查周期延长至两年,初创公司技术来源尽调成为VC投资的必选项。
一位芯片投资人在闭门会议上直言:“现在看项目先问三个问题:技术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有没有带‘私货’?”
“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更偷不来”,这则曾悬挂在许多科技园区墙上的标语,在尊湃案后获得了司法实证5。
当浦东法院的法槌落下,中国芯片行业的一个潜规则时代也随之终结——靠挖几个人复制粘贴就想弯道超车的幻梦,在千亿研发投入构筑的技术壁垒前,终于撞得粉碎
参考信源: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25)沪 03 知刑初字第 XX 号判决书、华为官方声明、公安部督办案件通报、《中国半导体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