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本身并非原罪,它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一部分。然而,当娱乐被无限放大,成为唯一的“精神食粮”,甚至演变为一种不容置疑的“信仰”时,问题便浮出水面。资本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它们不遗余力地制造着“热点”,包装着“人设”,用最直白、最刺激的内容刺激着用户的感官神经。算法则像一个无形的推手,不断推送着同质化的内容,将用户困在“信息茧房”之中。用户看似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实则是在预设的轨道上被动滑行。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警示言犹在耳:“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如今,这一预言似乎正在加速成为现实。严肃的纪录片无人问津,深度阅读被碎片化信息取代,公共讨论空间充斥着情绪化的宣泄和标签化的攻击。文化,本应是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传承、价值的凝聚,却在流量的裹挟下,日益变得空洞、浅薄、甚至低俗。
这场娱乐至上的狂欢,正在悄然侵蚀着社会的文化根基。当年轻人将网红主播奉为人生偶像,当“颜值即正义”成为普遍信条,当“躺平”和“摆烂”被当作积极口号,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正在培养怎样的下一代?真正的文化自信,绝非建立在娱乐明星的光环之上,而是源于对自身历史传统的深刻理解,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广泛吸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年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网络娱乐消费却持续高速增长。这种失衡的文化消费结构,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贫瘠和创造力的枯竭。一个缺乏深度思考能力、缺乏批判精神、缺乏人文关怀的社会,如何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能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的智慧?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