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武大图书馆骚扰事件:没有真正的赢家

西陆庭 · 昨天 23:24
“这是一场情与法的爱恨纠缠,武大的沉默是想用“冷处理”方法来应对汹涌的舆论,却没想到激化了舆论,最终导致公信力的崩溃,而被万千网友抬上了舆论的审判台。”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彻底反转以后,“装聋作哑”的武汉大学被网友骂到把微博评论都给关闭了。
事情起源要从2023年7月11日说起,武汉大学女生杨谋在图书馆自习时,认为遭受到了对面肖某的性骚扰,于是拍摄视频向学校举报。肖某迫于压力,写下两封道歉信。
学校认定此事“定性存疑”,杨某诉求无果,便在10月11日发网帖曝光,引发巨大舆论风波。武大迫于舆论压力,便在两日后对肖某以记过处分,但并未定性为“性骚扰”,只说是行为不端。
此后肖某某遭遇网暴“开盒”,造成其个人信息泄露,照片被P成遗像、花圈传播,“官二代”等谣言蔓延,致其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并需入院治疗;肖某全家也同样遭到了网暴,肖某爷爷也因受刺激而去世。
本以为此案就此会定性为一件普通的社会性骚扰案件,但在今年7月25日,法院在审理后却驳回了杨某的指控,判定肖某无罪。这也就是说被绑在十字架上被万人唾弃的嫌疑人肖某,摇身一变成为了受害人,而曾经作为弱势女性的被害人杨某则成为了有“被迫害妄想症”的加害人。
这一套回旋镖不仅把两人的身份彻底扭转了,还把曾经对肖某记过处分的武汉大学和千万自以为是正义使者的网友们打入了舆论的十八层地狱里。
至此,舆情被再次重新引爆。


1.jpeg



一、到底谁应该站出来担责?杨某的幸灾乐祸与武大的闷不做声彻底激怒网友


在肖某被诬告后,身心遭受严重损害时,杨某不仅没有悔改,还高调晒出自己被录取为浸会大学研究生,变本加厉的威胁要继续举报肖某,断绝他的人生上进之路。
这种嚣张至极的态度,可以说是是对公理与社会良俗赤裸裸的践踏。
网友们搬起舆论的大宝剑,正要砍向杨某,却发现浸会大学是境外高校,因此国内舆论力量无法对杨某造成任何影响,浸会大学也是轻描淡写的打发了网友们的投诉。
而因为缺乏监管和追查机制,对那些发动网暴的舆论“刽子手”又无从查起,因此矛头也只能指向作为两人母校,并且一手操办此事的武汉大学了。




但是令网友们没想到的是,武汉大学面对此事的态度却是消极回应。
在法律裁决已经出来的情况下,校长张平文却回应称“正在处理中,要等上级安排”,也没有承诺要撤销错误的处分或者为此事处理不当而道歉,党委宣传部电话更是无人接听。
武大的沉默是想用“冷处理”方法来应对汹涌的舆论,却没想到激化了舆论,最终导致公信力的崩溃,而被万千网友抬上了舆论的审判台。
网友们愤怒的是女生杨某的不知悔改,是本应秉持公平正义的武汉大学官方在关键时刻居然为了避开舆论风险而默不作声。


网友们求的是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正义裁决,按照设想流程,第一是武大官方发布通告撤销当初对肖某的处分,并为肖某正名。第二是当初处理事件的负责人出来诚恳道歉,并承担相应处分,然后对肖某进行补偿。第三是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对杨某进行合理的处分(虽然管不到了,但也要表个态)。
但武汉大学想要的却是一个万全之策,毕竟如果出来承认了杨某的错误,那就必须承认自己当初的调查失策。承认自己在证据链没有闭合的情况下,被迫在舆论压力下做出了“不公平”的处分的失察之责。
那最终是要找人出来背锅的,推谁出来好呢?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影响了所有人的仕途,真的值得吗?所以想了半天,与其出来大费周章的进行解释,还不如把这个烫手的洋芋给甩出去。
只可惜网友们并不按套路来接招,反而是追着武大进行舆论讨伐。因为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你和尚能跑,但是这庙是跑不掉的啊。
因为在舆论的世界中,现实世界的强者会成为舆论世界中的弱者,而现实世界的弱者则会成为舆论世界的强者。当杨某控诉肖某性骚扰时,杨某作为被侵害的女性便是现实世界的弱者。而肖某反转成为被诬告的受害者时,便又成为了现实世界的弱者。
武汉大学作为副部级的单位,手中始终掌管着巨大的权力,所以它始终是现实世界的强者。只可惜掌控权力的强者并未承担强者应该背负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才会被骂的狗血淋头。


2.jpeg



二、舆情事件中情与法的爱恨纠缠


道德观念中对于善恶的判定往往是一种主观意念,是评判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的直觉。虽然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但中国异常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却常常会对法律的判断造成重大的影响。
武大图书馆事件便是非常典型的一起情与法相互纠缠的案例。
舆情往往是被立场与情绪主导的非理性状态下的产物,它的核心是道德审判,它发酵的速度往往让处于旋涡中心的当事人们毫无反应和处理的空间。
而这种无序是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的。


武大图书馆事件舆情爆发之初,就是因为杨某作为法律系高材生显然是深谙此道的,所以利用了“性骚扰”标签下女权主义的裹挟,逼迫武大官方为避免舆论升级,而选择了息事宁人的仓促对策。从这也可以看出道德审判不仅能脱离法律的约束,对当事人进行裁决,而且还能借助舆论对社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
如果说道德是主观感性的湖水,那么法律便是客观理性的堤坝,风平浪静时大家相安无事,但一旦掀起舆论的风浪,道德就会化为汹涌澎湃的洪流,对堤坝产生巨大的冲击。


但是舆论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存在,比如前段时间甘肃的血铅事件,如果不是舆论始终紧咬不放,或许就没办法引起中央的重视,最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了。
在这个时代中,由道德感激发的舆论工具已经成为了民众手中的一把利剑。因为在权力的干扰下,有些时候法律并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效力,这个时候弱势群体就必须依托舆论来和“腐朽权力”做斗争了。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法律真的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像这种被道德感激发的舆情事件是否就会减少很多呢?
道德与法律就如同阴与阳的关系,法律依赖道德滋养,而道德则需要法律来托底,两者缺一不可。现如今如何让情与法达成一种平衡与和谐,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除此之外,在这个事件中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到达官显贵,下到普通百姓,舆论已经成为了悬在所有人头顶之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虽然持剑者是民意,但民意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秉持公平和正义。
就像在这场闹剧里,没有人是真正的受益者。肖某作为受害人自不用说,武大失去了公信力,网暴者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快感,却也要承受道德的反噬。那个已经就读浸会大学的杨某,也会一直遭受网暴和舆论的谴责。
最终的结果是机构失去了公信力,舆论场中男女对立的情绪变得愈发紧张,所有人都在网暴“开盒”面前噤若寒蝉,还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治理的潜在成本。
所以该怎样才能给这把剑套上一层合法合规的锁链呢?又该如何让每一次的挥剑都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呢?




END


如果你在这篇文章对你有所触动,就请给我来个点赞转发吧!
这是对我创作最大的支持,谢谢。








作者态度


用理性客观的视角看待人生百态,用热血赤诚的态度来书写世事无常,努力做一个清醒而不麻木的人,认真过一段潇洒但不肆意的人生。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