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太可怕了!崔丽丽回忆被性侵全过程:被捂住嘴巴,第二天一丝不挂

梦幻可乐S · 5 天前
崔丽丽拿到判决书那天,办公室没人注意她的变化。她安静坐着刷完消息,赔偿113万、工作也要留给她。四年时间,等来纸面结论,她没什么大喜大悲,只是终于松了口气。公司还想着上诉,最后因为资料漏了,被定违规解除。其实没人想到,这场维权会这么耗人,精神和肉体全跟着受折磨。
1.jpeg

她的故事不是孤例,但大部分人直到亲历才明白什么叫做“死磕到底”的复杂滋味。崔丽丽在一次应酬上,被老板灌酒,仅存的记忆是连着喝到断片,再醒过来已在酒店房间,赤裸躺在老板边上。她没立刻报警,而是和丈夫商量了两天。“能不能报警”“有没有证据”“会不会闹大”,这些顾虑没一条是别人口中的“懦弱”,而是真实发生在所有人头上的犹豫。
经历事故后,公司第一时间推清责任。她收到解雇通知,理由只写了“旷工”,不提案发细节。“出差喝酒不是职责范围”“个人行为自己负责”。冷冰冰的几句话,把关系撇得干净。她几乎被逼到绝路,夜里见到陌生男人都发怵,医生诊断她PTSD,说这是很正常的反应,但过程中没人真正关心过她怎么样。
家是唯一可以谈话的地方,但这事每谈一次,都像刀口撒盐。两口子刚开始谁都沉默,有天夜里压抑得受不了,她哭着问“要不要继续起诉”,对方就默默搂着没吭声。他们俩熬过凌晨,把每个可能的后果都摆桌上,有很多时刻其实都想过放弃。
2.jpeg

取证异常艰难。事发后没留成像样的物证,光靠回忆和猜测没用。关键进展来自检察官重查酒店监控,才发现隔壁房间有人深夜徘徊,还回忆起老板带崔丽丽进门的场面。电梯摄像也直接记录了整个带人经过和老板举止异常的过程。这些画面拼起来,公司老板最后定了罪,被判刑四年。
3.jpeg

实际上,这些环节没有一条是容易取得的,“每个证据都可能决定结局”。如果不是检察官肯较真地查,也未必能查明。生活从来不是案子里几页纸那么简单,太多细节被忽视。如果没有监控和房客的协助,这个案子很可能变成“说不清”、不了了之。
判决出来后,公司还抗拒到底。一边声称自己合规,一边上诉拖延工伤认定。不少人以为职场侵害案根本算不上工伤,但后来政策明确,只要出差期间、业务相关地带发生的伤害,无论醉酒还是精神问题都不能甩给员工。人社局最终认定为工伤,这恰恰说明“规则可以立起来”,关键要有人敢顶头往前走。
4.jpeg

这段时间她变得异常敏感,甚至连老板像的人都让她冷汗直冒。很多人以为受害后难受几个月就能恢复,其实像崔丽丽这样轻易不会彻底好。失眠、做噩梦、恐惧城市里的夜晚,这些全都属于案发后的真实日常。有医生告诉她,PTSD就像不定时炸弹,越想忘越难忘,“恢复,有时候比胜诉更远”。
5.jpeg

陪伴可能是她勉强能坚持下来的支撑点。家人、尤其是丈夫几乎成了她唯一能放松的对象。职场朋友多数避开话题,唯恐麻烦。现实里支持的人少,说风凉话的人多。崔丽丽的丈夫不是什么英雄,也会觉得委屈和愤怒,但他没问她为什么会喝多,也没怪罪她当晚没直接反抗,这已经足够难得。
这个案子的最大不同,是在工伤和刑事层面都赢下来了。很多前几年类似案例,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法院认定证据不足。这次仲裁委和人社局都给出了明确信息,对后来者有了“判例参考”。但崔丽丽还是觉得:“赢的人只是极少数”。基层仲裁、申诉材料不是谁都能搞明白,大部分受害者前期根本不懂流程。
6.jpeg

这整件事情一开始本该更简单。但公司选择推卸,舆论选择看热闹,支持系统稀缺。多数时候大家担心舆论、怕连累家庭、怕影响事业,所以“选择沉默比报警更常见”。只有极个别走到最后的人,才能看到一点结果。这种情况让很多旁观者冷静下来思考:如果是自己的亲人遭遇,大概很难劝对方坚强报警。
“受伤从来不是被害者的错”,崔丽丽后来最常说这句话。
“一个人敢站出来,其实不是她不怕,而是退无可退。”
7.jpeg

经历这些以后,她再去看待工作和生活,很难完全再信任公司文化或职场保护机制,也不会轻信所谓职场安全感。哪怕政策逐渐完善,只要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就没人完全安全。但这起事件起码让身边人警醒,“我们也许不能杜绝风险,但每一个出来对抗恶意的人,都能推动规则向好哪怕一小步”。
现实很麻烦,没有一劳永逸的好结局。但如果没人坚持,“沉默才是真正的理由”,让恶劣行为有可乘之机。不管外界怎么看崔丽丽,这种“咬牙死磕到底”的劲头,也是在给更多后来的人争一分空间和尊严。
8.jpe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