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一场风波,把一个抓痒的动作推上了性骚扰的风口浪尖。一个刚上大一的男生在图书馆隔着裤子抓了几下腿,被一旁的女生盯上。女生当场没有说一句话,但拍下了他的视频,事后举报他性骚扰,还逼他写道歉信,全程录音。男生当时慌了,一个劲的说我大一的,你别举报我,我什么条件都接受。
在巨大压力下,他交出了一封模糊承认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的道歉信。接下来,事情急转直下,尽管校方在初步调查之后就认定行为不构成性骚扰,但因为网络舆论发酵,学校还是火速下了记过处分。这个处分像是一纸判决盖棺定论,却压在了男生的人生档案上,一压就是两年。
而现实的代价更为残酷,他被“开盒”照片被做成遗像花圈,家人被攻击,爷爷看到辱骂之后心梗去世,外公成了植物人,他自己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有80%的自杀倾向。本有着光明前途的男生和他的家庭陷入了深渊。事情到这还没有完,因为男生的妈妈没有放弃。2024年,男生母亲拿出关键证据,儿子从小患有特异性皮炎,他不是行为不紧,而是生理反应。还有当日购买的药物记录、病例一应俱全。
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男生行为不构成性骚扰,杨某的指控被驳回。法院的意思很明确,性骚扰必须有明确的对象,有性暗示意图的行为。而男生当时什么都没有说过,也没有任何挑逗举动,就是在抓痒,还是隔着裤子。真相终于水落石出,但那个记过处分却挂在档案里,没有撤销。
有人说,女生可能也是误会,并非恶意,但误会就能让别人一生判刑吗?她主观不适,不等于就能随意下定义,更不能用网络放大成审判。正义从来不等于谁嗓门大谁有理。这件事说到底,是一场系统性的失控。学校怕舆情,把程序让位于应急,网络太激烈,把判断交给情绪。而每一个本该保护学生的机制,都在关键时刻成了推手。从抓痒到性骚扰,从道歉信到记过处分,从误会到人生崩塌,男生的经历像是被推入深渊,一步步都合乎逻辑,但合乎的不是法理,而是网暴的节奏。
最终,法律还了男生一个清白,那道本不该存在的处分决定至今仍如烙印般刻在无辜的男生档案里,也仍在无声控诉校方制度的凉薄。我认为,撤销处分不是在给谁开绿灯,而是起码的公正,因为一旦法律已经还了清白,制度就不能还在沉睡。男生的遭遇让人痛心,也让我们看到,不是所有沉默的人都没委屈,不是所有喊正义的人都真的在为正义发声。
今天说这些,是希望下一次再有人在图书馆按下摄像头,愿那一刻,有多一点理性,因为她轻飘飘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压垮他的一座大山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