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同样是演“周乙”!将于和伟跟张嘉益放一起,两者差距一目了然

认真的原野86r · 昨天 12:41
同样一个“周乙”,有人看完电视剧版哭湿枕头,有人看完电影版攥紧拳头,两边粉丝掐了十年。
到底差在哪儿?

别急,咱们掰开揉碎聊。
先讲最直观的感受——时间。
2012年的《悬崖》一共四十集,镜头慢悠悠跟着张嘉益在伪满警察厅里晃,观众跟着他一起憋、一起熬,像真的在冰城潜伏。
2021年《悬崖之上》只有两小时,于和伟一出场就是任务倒计时,雪地枪声砰砰砰,心脏全程吊在嗓子眼。

一个是“陪着熬”,一个是“被推着跑”,体验天然不同。
再细一点。
张嘉益那版最好看的是“生活感”。
他回到家,把警服一脱,先倒杯凉白开,再默默把袖口的血点搓掉。
观众一看就知道,这人天天在悬崖边,却活得比谁都小心。

于和伟那边没时间展示这些,他用几个眼神就交代完了:看见同志被捕,喉结滚了滚,没掉泪,转身时手背青筋暴起。
情绪被镜头一把拽住,甩到大银幕上,冲击力像被人闷了一拳。
口音也是个小炸弹。
张嘉益的普通话带点温吞,反而像个外来的潜伏者,时时刻刻端着。
于和伟一张嘴就是东北味,土生土长的味道扑面而来,观众立刻信他是混在警察厅的“自己人”。

不是谁更好,只是电影版把地域感做成了肌肉记忆。
再说身体状态。
张嘉益演的时候腰伤已重,站不直,导演干脆让他微驼背,结果意外成了角色保护层——在敌人眼里,这就是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小科长。
于和伟那会五十出头,动作还利落,雪地狂奔、飞身扑车都能亲自上,电影需要的“硬汉感”就这么立住了。
有人爱前者的烟火气,觉得“英雄也是人,回家还得洗碗”。

有人爱后者的专业范,觉得“干这行就得像把刀”。
其实两边都没错,只是媒介不同:电视剧可以慢慢炖,电影必须大火爆炒。
真要比,就像拿慢炖牛肉跟炭烤牛排较劲,压根不是一个赛道。
最后留一句:别吵谁更像原型了,档案里的真周乙没留下照片,只有一句“他活成了影子”。
张嘉益把影子揉进日常生活,于和伟把影子锁进瞳孔深处。
一个让你看见,一个让你想象,这大概就是演技最迷人的地方。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