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董卿现身,为啥能让观众这么激动?

勇敢的小鱼 · 昨天 12:36
谁还记得上一次全家围坐看春晚,是因为董卿开口?

2024年,她悄悄出现在“中华文化传承计划”发布会,没上热搜,却让我瞬间想起那口熟悉的“董卿腔”。

十三年春晚,她到底靠什么把全国人民按在沙发上不动?
答案其实藏在一次小事故里。
那年倒计时还剩三分钟,耳返里突然传来导演失控的吼声:节目卡带!
董卿没慌,她先冲镜头笑了一下,像跟老朋友打招呼,然后语速放慢半拍,把原本十秒的串词抻成三十秒,顺手把观众掌声切成节拍,硬是把时间缝得天衣无缝。
后来这段被剪进教材,叫“金色三分钟”。
可没人提她下台后手抖得拿不住保温杯,那是真紧张,只是她习惯把紧张留给自己,把松弛给观众。
诗词大会更离谱。
别人背诗,她直接拆诗。
“白日依山尽”,她顺口补一句“诗人当时站在鹳雀楼第三层,风往袖口里灌”,画面感一下把人拽进唐朝。
选手愣了,观众也愣了,原来诗不是背出来的,是活过来的。
节目播出后,图书馆诗词类图书被借空,管理员说借书的大多是外卖小哥和高中生,他们第一次觉得古诗跟自己有关。
朗读者时期她更疯。
为了找合适的素人嘉宾,她半夜蹲在北京南站,跟保洁大姐聊家常,一听大姐手机里存着给儿子录的睡前故事,她当场把人拉回演播室。
那期节目播完,大姐的儿子从外地赶来,母子在镜头前抱头痛哭,观众在屏幕前跟着哭成狗。
董卿后来说,她只想证明普通人也能朗读,因为朗读不是才艺,是本能。
公益部分她做得更静。
她去甘肃会宁,没拍照,只带了两箱书。
把书发给小孩后,她蹲在地上帮一个小女孩把鞋带系成蝴蝶结,小女孩抬头问:阿姨,你明天还来吗?
她没回答,第二天学校收到一车新鞋,大小码全对。
工作人员说,董卿前一晚把全校孩子的鞋码都记在手机备忘录里。
今年她出现在高校讲座,穿最简单的白衬衫,台下学生本来刷手机,她开口第一句:你们多久没写信了?
全场瞬间安静。
她念了一封自己写给十八岁自己的信,提到第一次主持春晚时,在后台偷偷给妈妈发“我怕”,妈妈回“怕就深呼吸,把观众当白菜”。
学生听完把这句话刷上热搜,词条是#把观众当白菜#。
有人问她干嘛这么拼,她说:我怕有一天没人相信电视还能讲真话。
就这么一句,把我听愣了。
原来她拼命,不是想赢,只是不想输给自己。
所以别再问她会不会回春晚。
董卿早把春晚变成了日常,又把日常过成了春晚。
只要还有人愿意听真话,她就一直在。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