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北京还在打盹,阳光上东却先被一声闷响惊醒。
邻居们只来得及看见一道影子坠下,灯没灭,窗还敞着,像谁忘了关电视。
谁也没想到,那道影子是于朦胧。
朋友圈瞬间炸锅:昨晚九点他还在微博点赞,凌晨却从朋友家卧室反锁的门后消失。
两块劳力士揣在兜里,纱窗被抠开,像临时起意,又像蓄谋已久。
没人听见争吵,监控里也没第二个人影,警方一句“无他杀迹象”把疑问暂时按进水里,却按不住网上的浪。
认识他的工作人员私下说,最近他情绪像过山车,杀青宴上还在讲冷笑话,转头就把自己关化妆间半小时不出来。
高压通告、角色定型、私生活被放大一万倍,哪一样都够把人压成薄片。
圈里流行一句话:“红得越狠,越不敢看病。
”怕狗仔跟拍,怕粉丝脱粉,怕一句“矫情”就断送前程。
于是大家集体练就“营业式微笑”,把崩溃调成静音。
粉丝在超话里刷蜡烛,也刷“早知道就多私信一句晚安”。
可私信救不了人,真正能拉一把的,是身边那扇门。
朋友家不是酒店,门反锁了,心也就锁了。
有人提议以后聚会别让人单独睡,留一盏夜灯、一把没上锁的门,听起来像小学生守则,却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警方还在等毒检、等完整的监控切片,网友已经脑补完十集悬疑剧:手表是抵押?
是遗赠?
还是单纯忘了摘?
可现实没有反转,只有一条28岁的生命在6点05分被宣布死亡。
娱乐圈的心理体检表终于递到台前,几家头部公司连夜发声明:要给艺人配心理师、开匿名热线。
口号喊得震天响,能不能落地,得看下一次热搜之前还是之后。
说到底,明星和社畜共享同一套崩溃系统:凌晨的微信、已读不回的关心、不敢请的假。
区别在于,社畜还能躲进地铁角落哭,明星连哭都要找没镜头的厕所隔间。
今天被悼念的是于朦胧,明天可能是任何一个把“我没事”当口头禅的人。
如果非要留下点什么,别只留热搜。
把心理热线存进通讯录,把“你最近好吗”从客套变成真心,把“需要陪就说”从台词变成行动。
下一次,当有人把卧室门反锁,希望门外不止有等待的沉默,还有一句“我进来了,行吗?
”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