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玩不转了!

墨珑甲 · 昨天 17:13
李嘉诚的名字在香港乃至全球商界无人不晓。作为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富豪之一,他的每一次商业决策都像投进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然而,最近几年,他的处境却变得异常艰难,仿佛被夹在了中国和美国这两大经济体之间,进退两难。尤其是2025年初关于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的交易,更是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1.png
从潮州少年到商界巨擘

李嘉诚的起点并不高。1928年,他出生在广东潮州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学教师,家里虽不富裕,但也算得上书香门第。1940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12岁的李嘉诚随家人逃到香港,寄居在舅舅家。
生活的艰辛很快降临——1943年,父亲因肺病去世,15岁的他不得不辍学,开始打工养家。从钟表公司的学徒到五金厂的推销员,他一步步积累经验,也展现出了过人的毅力和商业头脑。
2.png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用自己攒下的钱加上亲戚的借款,开办了长江塑胶厂,生产塑胶花。当时香港正处于战后经济复苏期,塑胶花作为出口商品需求旺盛,他的生意迅速做大。
到了1960年代,他敏锐地捕捉到房地产的机会,成立了长江实业,开始在香港的土地市场上崭露头角。1979年,他通过收购和记黄埔,一跃成为香港商界的顶尖人物。从此,他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展,涵盖港口、能源、零售、电信等多个领域。
在港口业务上,李嘉诚的公司尤其引人注目。和记港口控股(HPH)是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管理的港口遍布欧洲、亚洲、美洲等地。
3.png
1997年,和记黄埔赢得巴拿马运河两端——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运营权,这两个港口每年处理数百万吨货物,是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李嘉诚的财富和影响力也随之达到巅峰,他的净资产一度超过300亿美元,被称为“亚洲超人”。
然而,成功的背后并非没有隐忧。随着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开始面临新的考验。特别是近年来,他的一些决策引发了争议,让他站在了中国和美国对立的夹缝中。
4.png
巴拿马港口出售风波

2025年3月4日,长江和记实业发布公告,计划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90%的股权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BlackRock)牵头的财团。这笔交易涉及的资产极为敏感——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全球航运的咽喉,每年通过的货物占全球贸易量的6%。这些港口不仅是经济命脉,还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交易公布后,反响强烈。中国方面迅速做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任何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交易都应考虑国家安全因素,不能被单纯的商业利益驱动。
5.jpeg
香港的《大公报》连续刊发评论文章,提醒李嘉诚要“饮水思源”,强调香港商人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网络上,舆论更加激烈,不少人指责他将战略资产卖给美国公司,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弃,甚至有人贴出了“卖国”的标签。
与此同时,美国的反应却并不如外界预期的那样热烈。贝莱德集团最初对交易表示乐观,但很快态度变得谨慎。美国一些议员提出质疑,认为这笔交易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任何与中国背景相关的资产交易都容易被放大审视。
6.png
巴拿马政府也加入了这场博弈,对和记港口的运营合同展开审计,指控其存在费用拖欠问题,进一步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
原定于4月2日签署的协议,在3月31日被长江和记宣布暂停。中国市场监管总局随即启动反垄断审查,部分国有企业开始与长江和记保持距离。资本市场反应迅速,长江和记的股价大幅下跌,短短几天内市值蒸发78亿港元。
7.png
中美博弈下的复杂处境

李嘉诚的这次交易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与当前的中美关系密切相关。自2018年美国发动贸易战以来,中美之间的竞争已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科技、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双方互相加征关税、限制投资,全球供应链和投资格局都受到了深刻影响。
作为一个在香港起家的商人,李嘉诚的业务天然与中国内地和西方市场紧密相连,这种跨国布局在过去是他的优势,如今却成了掣肘。
8.png
从中国的角度看,李嘉诚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让人感到不安。早在2015年,他就将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的注册地从香港迁至开曼群岛,此后逐步减少在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转而加大在欧洲的布局,比如收购英国的电信和能源资产。
这种“撤资”行为被一些人解读为对内地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巴拿马港口的出售更是火上浇油——将关键基础设施交给美国公司,在当前局势下难免被视为一种“站队”行为。
然而,美国对李嘉诚的态度也并不友好。近年来,美国对外资的审查日益严格,尤其是对中国背景的企业或个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多次否决涉及中国资本的交易,即便是香港公司也不例外。
9.png
贝莱德集团虽然是美国企业,但接手李嘉诚的资产仍可能面临国会和安全部门的压力。更何况,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警惕,使得任何涉及港口的交易都变得敏感。
香港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加剧了李嘉诚的困境。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香港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长期以来扮演着东西方桥梁的角色。然而,2019年的社会动荡和2020年国家安全法的实施,让香港的营商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些国际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在香港的投资,而本地商人则不得不在国家政策和全球市场之间寻找平衡。李嘉诚作为香港商界的代表人物,面临的压力尤为明显。
10.png
历史上的李嘉诚与政府关系

回顾过去,李嘉诚与内地政府的关系并非一直紧张。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是首批响应国家号召的香港商人之一,投资内地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他的李嘉诚基金会也在教育和医疗领域捐款数十亿港元,设立汕头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这些举动为他赢得了不少好评,也让他在内地建立了深厚的商业网络。
然而,双方的关系随着时间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2010年后,李嘉诚开始调整投资方向,逐步出售内地的物业资产,比如上海和北京的商业地产,转而将资金投向欧洲。这种策略在当时被认为是为了分散风险,但也引发了一些猜测。
11.png
2015年的公司注册地迁移更是让外界议论纷纷。尽管他多次公开表示看好内地经济,但行动上的“撤离”还是让部分人感到失望。
这次巴拿马港口事件,可以说是这种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政府近年来对关键行业的控制愈发严格,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港口等基础设施被视为战略资产。李嘉诚的选择无疑触碰了敏感点,导致信任关系的进一步削弱。
交易的搁浅对李嘉诚的商业帝国产生了直接冲击。股市的波动只是表面问题,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市场信心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动摇。在中国内地,他的公司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甚至是业务上的限制。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重新审视与长江和记的合作项目,国有企业也可能减少与之的往来。
12.png
在国际市场上,李嘉诚的处境同样不乐观。美国对他的投资保持警惕,欧洲虽然是他的重点布局区域,但当地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也让回报变得难以预测。更重要的是,他97岁的高龄和逐渐淡出管理一线的事实,让外界开始关注他的接班人计划。他的长子李泽钜已接管大部分业务,但能否延续父亲的商业手腕,仍是一个未知数。
从更广的视角看,李嘉诚的困境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企业家的艰难处境。在过去,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商人只需关注利润和市场。如今,地缘政治的博弈让商业决策变得复杂,任何一笔大交易都可能被赋予政治含义。对于像李嘉诚这样横跨多个市场的企业家来说,如何在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3.png
经济与社会的潜在后果

如果李嘉诚的业务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持续收缩,可能会对当地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他的公司是香港的重要雇主之一,涉及数万名员工。如果部分业务转移到海外,可能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影响普通家庭的生计。同时,他的撤资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他香港商人或许会效仿,进一步加剧资本外流。
14.png
不过,这种影响也有两面性。他的资金如果投向欧洲或其他地区,可能会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比如,他在英国的电信和能源投资已经创造了数千个岗位。如果他能成功调整战略,找到新的增长点,或许还能为公司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15.png
对香港而言,李嘉诚的处境也敲响了警钟。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稳定的营商环境和开放的市场。如果本地企业纷纷转向海外,香港的地位可能会受到挑战。当然,这并不是说香港会失去重要性,而是提醒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维护这座城市的独特优势。
16.png
巴拿马港口事件还引发了对全球贸易和基础设施控制权的思考。港口不仅是经济资产,更是国家安全的支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投资海外港口,扩大了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而美国则通过加强审查和联盟合作,试图限制这种影响力的扩张。李嘉诚的交易恰好撞上了这两股力量的交锋点。
17.png
从历史看,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1914年运河开通后,它彻底改变了全球航运格局。如今,运河周边的港口仍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和记港口在过去20多年里,为巴拿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这次交易的失败表明,商业利益在某些时候必须让位于更大的战略考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商业决策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充满了权衡与智慧的博弈。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