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我的前老板罗永浩居然开始采访别人了:对谈李想

MacTalk · 5 小时前
花了几小时,断断续续把罗永浩和李想的对谈听完了,其实我很喜欢老罗做这种严肃内容(他的八卦和吵架我从不关注),以前加入锤子科技,也是受到老罗语录的影响,当然,更多还是产品对我路子,品味在线。


交代一下背景,我是老罗前同事,在锤子科技工作过两年,我和墨问的大师都是在罗永浩手下打过仗的。那两年真的很累,白天开会讨论业务和产品,做技术方案,晚上看设计,周末随时 oncall,发布会像打仗,复盘呢,有点像秋后问斩,哈哈。


那两年时间像是被压缩了,压力大,成长快,虽然最后锤子没做起来,不过那段时间的经历对我以后做产品创业帮助非常大。在锤科没挣啥钱,但价值在线。


后来我离开锤子,去做内容与产品,做我的第一个产品极客时间,折腾墨问,再往前推,我写了很多关于创业和产品的文字。老罗呢,锤子卖了,做直播还债,再到新的科技公司细红线,现在又折腾自媒体了。好。五十多岁,正是闯的年纪。


前阵子墨问的猩爷写了一篇《罗永浩重回他擅长的领域》,说:


> 老罗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何必非要通过做产品做公司来讲故事,直接讲就好了嘛。
> 罗永浩做这个视频类的访谈节目,我觉得非常适合。除了他对语言、文字、人性的敏感这种天赋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的个人能量很强。


这当然是用户的一种视角,我和老罗共识两年,他还是我的直接上司,从他经营公司的那个劲头和言谈举止看,我觉得老罗绝不会止步于“讲故事”或者当个网红,他对科技产品是有执念的,能力有,但缺陷也很明显,否则锤子也不会黄了,细红线迟迟没有产品问世。他的语言能力,有时候用力过猛,反而会对公司带来伤害。但好处是长处也很长,机会也多。


比如做访谈就很好,相对克制,也会充分发挥他的语言天赋。


其实上一次访谈还是罗振宇采访他,那是 2018 年 3 月的事,一晃 7 年过去,天翻地覆,老罗变成了采访者。他有了自己的新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节目第一期,老罗请来了理想汽车的李想,两人从午后聊到深夜,近四个小时的马拉松对谈,在 B 站上线就首页推荐了,水花不算小。对谈之外,还有插曲,有人吐槽老罗总打断嘉宾,他也在社交媒体上回应“感谢提醒”,第一次做节目,还在学习分寸。


1.jpeg

节目名字叫“十字路口”,两个常年站在路口的人坐在了一起:一个擅长把复杂世界压缩成一句话的人,一个习惯把一句话拆成十个系统的人。这样的对谈,注定热闹。


我知道李想这个人很早,但不是理想车主。他做泡泡网,到汽车之家,再到二次创业做理想汽车,很多人以为他是“天生的产品经理”,其实呢,他先是“生意上的老手”,后来才开始做产品,理想目前看算是大成。


节目里,他回溯了自己二十五年的创业轨迹:初高中就折腾装机,十八岁月入两万,二十四岁身家过亿,听起来是少年天才的模板,但中间也有把公司搞黄的至暗时刻——有一回,一天之内 90% 员工离职,几十号人散到只剩五六个。他说这话时神色平静,像谈别人的故事。


我能理解这种平静,经历了足够多混沌时刻的人,面对混沌会有一种奇特的定力。


在“为什么做汽车”这个问题上,李想给出的答案很直:第一,它够难;第二,它够大;第三,它是标准品,标准品意味着把“好”做成可度量的“更好”,然后用规模和效率把“更好”变成“赢”。创过业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冷酷的商业数学。


最让我印象深的是他谈汽车之家时期的反思:“2009 年之后太容易了,没有遇到过任何竞争。”容易,恰恰是创业者的毒药。你以为时间站在你这边,其实时间开始把你推向迟钝。于是他决定再上一次“大难度”的赛道,把自己从舒适区里拽出来。


俩人在节目里也聊到一些当下的争议,比如“理想车主被黑”。李想没有回避,他的判断是里面存在“被操纵”的成分。舆论场从来不干净,商业竞争有时候也不讲武德。一个企业如果真的走到了大众视野的中心,它就需要学会同时在三层平面上工作:产品层面讲事实,品牌层面讲故事,舆论层面讲节奏。这三层做不到同频,外界就会把你拆成三个人格,一个负责挨骂,一个负责营业,一个负责扛 KPI。


就节目本身而言,我觉得可以更好。


老罗从被访者变成了访谈者,这是一个角色迁移,也是一场自我克制的考验。作为被采访的嘉宾,他的本能是“把话讲完”;作为访谈者,他需要“让对方把话讲完”。这次被吐槽打断嘉宾,他在微博上回应“感谢提醒”,并反思对谈与访谈是否要做成两个系列。


对谈需要碰撞,访谈需要结构;对谈追求“火花”,访谈追求“回答”;对谈讲势能,访谈讲层级。


我自己也做过主持人,主持人最重要的就是挖掘被采访者冰山下的一切:情绪,性格、价值观、内心世界在言语中显影等等。让被采访者变得坦率,激发灵感,甚至让那些本来打算敷衍、撒谎的人也不得不认真面对自己。好的访谈不是闲聊,而是让“真实”跃然纸上。


对于访谈来说,“需要把自我的亮度调低两档”。我相信老罗能调,因为我见过他在发布会后台把一页 Keynote 改了十多次 ,也见过他在凌晨三点让同事回去睡觉——这两种人都在他体内并存:偏执的导演,和清醒的队长。


今天写嗨了,再结合访谈,聊聊我认知里的创业命题:


第一,创业是混沌学。你以为你知道了 80%,其实你只知道了 20%。在“知道”之外,还有环境、运气、组织、时机、对手、供应链、成本、监管,它们构成了那 80% 的不确定。李想的“太容易了”与“再选最难的赛道”,其实是同一件事的两面:当你发现世界对你太友善时,你要主动制造难度——否则难度会以另一种方式找上门。


理想在过去几年从 ONE 到新平台、从交付到规模,从家庭用户定义到城市逻辑,中间发生过几次“打脸”,这些“打脸”不是耻辱,是代价。大公司靠系统消灭错误,小公司靠错误进化系统。问题是,你要确保每一个错误都买得值。对“值”的衡量标准,不是公关词汇里的“勇于承担”,而是研发效率、现金流质量、组织学习速率,和下一代产品在关键指标上的可验证改进。


第二,赢家通吃是一种“慢变量”。节目外,他谈到汽车之家“没有竞争”的痛感;节目内,他谈“把标准品做到更好”的法则。很多行业看起来是拼 5% 的体验差距,其实赌的是 500% 的资源倾斜。这个倾斜不会在一周一月内显形,它藏在物流折扣、渠道排期、人才去向和媒体议程里。等你察觉时,你已经在坡底往上看。互联网时代如此,智能电动车更甚。当年我们做手机业务,深知“开始只有一点差距最后结果天翻地覆”的残酷——当 A 比 B 好那么一点点,所有变量都会转向 A,B 会在疲于奔命中自证“努力”。这不是鸡汤,这是产业常识。


第三,我曾在文章里举过两个例子:Google 用 PageRank 把搜索从“词”变回“文献”,iPhone 用多点触控把“手机”的交互从“按键菜单”带到“手势的延展”。


两种打法对应两种战略:要么找到你能用“炮”打“矛”的技术势能,要么开辟一条原来没有被认真服务的需求路径,找到或创造全新的需求领域。


第四,工程是一条巨大的鸿沟,而不是一条线,很难跨越的。很多不写代码的朋友会以为“想到”和“做到”之间只隔着“找对人”。实际情况是,你需要把创意压进约束,拿做手机来说:成本、良品率、材料学、认证、供应链韧性、交付节奏、售后闭环等等,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松一口气,产品就会出问题。


现在 vibe coding 大热,其实我们去看成品,现阶段 vibe coding 显然更适合做简单交互的工具产品。精细化的打磨,目前还得程序员干。也是这个道理。


李想在节目里也反复强调标准化、流程化,以及“每天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做好”。这句话看似鸡汤,但做过工程师的都知道什么意思: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给最关键的路径,做好你的工程,其他噪音交给系统去消化。


第五,想当然是创业者的天敌。早年我做极客时间的订阅产品,那时候我觉得耗子的专栏两个月怎么也突破 5000 订阅了,毕竟才 199 块听一位 20 年工作经验的技术高手给你讲各种技术和经验,多值啊。结果我们达到这个目标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


用户不会从天而降,更不会从别的地方平移过来。我做墨问,用户也得一点点积累,他们不会来自极客时间,也不会来自 MacTalk。


节目里李想谈“被黑”的时候,我在想,我们有时候把“外部性”放大得过分,以至于忽略了“内部性”的笨功夫:横竖都要回到产品和交付上,交到足够多的好产品,讲足够少的空话,时间会说公道话,但前提是你得挺得住,活得久。


挺不住,所有“道理”都是本分的废话。


创业,永远是少数人的赛道。有人靠技术降维打击,有人靠需求重写叙事,有人靠运气踩中风口。但无论你走哪条路,别忘了那几条老生常谈:混沌是真相,工程是深沟,想当然是陷阱。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三件事做好,哪怕每天只前进一步,就可以了。


一个曾在老罗麾下干过活的人,一个仍在路上折腾的创业者。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