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县上游水库水波微漾,鸟影翩跹,尽显山水自然和谐之美。 通讯员刘文贵 摄
7月31日,在位于嵩明县的忠兴酒店内,百余名旅居老人共赴一场庆“八一”红歌之约。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响起,全场自发起身跟唱,声音汇聚成洪流。
“台上台下一起唱,感觉所有人的心都连在了一起。”来自江西的旅居者罗爱华表示,在嵩明,她仿佛找到了家的感觉。这动人一幕,正是嵩明县以细致入微的关怀织就旅居者情感家园的缩影。
近年来,嵩明县紧扣“旅居云南·入昆第一站、离昆最后一站”的定位,整合当地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一村一群一带”的旅居发展格局,构建了“徐霞客式”“红嘴鸥式”“陶渊明式”三大旅居模式,在全市首家出台县级文旅赋能优惠政策,发布优化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条措施和“万人旅居嵩明”三年行动计划,推出旅居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嵩旅贷”金融产品等政策措施,让旅居者真正实现从“落脚”到“扎根”。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县旅居人员达到1万余人,山水田园之旅、兰茂文化之旅等5条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10余家专业旅居市场主体落地生根。
近日,随着5000余名来自川渝等地的旅居者如约而至,嵩阳街道龙泉社区变“管”为“服”,推动小区绿化“微改造”,精心设计的“轻嵩集市”每周三准时开市,成为旅居者体验本地生活、便捷购物的枢纽。
通过细致走访,龙泉社区建立起动态“旅居人才信息库”,让有能者发光发热。如今,60余位旅居者组建的“渝嵩锦绣舞蹈队”,在“夏日恋歌”小区舞出邻里情谊与文化交融;推送出的30位热心且有能力的“旅居楼栋长”,成为沟通信息、收集意见、邻里互助的关键纽带;针对旅居党员群体,社区正筹备成立“旅居人员党支部”,搭建学习与服务平台,引导其在政策宣讲、矛盾调解中发挥先锋作用。
杨林镇明确生态康养、文化体验、田园休闲三个发展方向,以“打造旅居友好型乡镇”为目标,重点推进罗良村小屯小组、东山村大东山小组等区域的老旧民居改造,并在嘉丽泽社区、西湖海社区、幸福小区等旅居集聚区设立“旅居服务专窗”,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开展“旅居故事分享会”“代际对话”等一系列以文化共融为纽带的活动。同时,联手云南壵木旅居置业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打造“康养旅居+田园体验”特色产品,并推出兰茂文化研学之旅等丰富多样的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来自川渝等地的旅居游客。
嵩阳街道东村社区则依托“红色教育+现代农业+研学观光”的融合模式,联合云南虹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大红地文旅开发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本,先后打造建成东村书院、马术场、虹风小院、“村晓”农文旅综合体等设施。同时,划定传统建筑与文化保护区域,引入陶艺手工、传统餐饮等适配性业态以及康养机构、探索“旅居子女短期插班”、增设智能快递柜等配套,以“微创更新”实现新旧融合。其中,虹风小院开业一年多,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主要客源来自昆明市区及省外;东村社区收储120余栋老房子用于改造旅居小院,已成功签约20余栋,越来越多的旅居者成为新东村人,共享这份宁静与美好。(云南日报 记者龙舟)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