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主席形象后继有人,于和伟已接班唐国强,和古月比你更喜欢哪一个

SilasBathu · 昨天 23:46
荧幕上的伟人,真是越看越难演。演员一个个亮出看家本事,但观众嘴都不饶人,有的挑长相,有的较口音,弄得主演们连自己都琢磨不透“到底得像成啥样才算过关”。其实大家也不是故意刁难,大抵是内心里,谁都想在屏幕上找回心里的那位毛主席——带点敬仰,也带点真假难分的执念。
1.jpeg

这事啊,说远一点,好像每次出新剧,谁演毛主席都要立马被评头论足。今年轮到于和伟了,新剧《伟大的长征》一上线,弹幕里就开始打擂台。有人说:“唐国强那种稳劲,谁都比不了!”还有的直言:“古月才是一比一复制,根本不需要美颜!”说来说去,其实是隔着年头比心里的那个人,哪怕只是一个背影,也难服众。
唐国强和古月,好比荧幕上的两根定海神针。唐国强的“主席”,给人印象是坐在房间里都自带风声,走路都像能带起一阵风,有种说不出的威重。有人形容他是“堂堂正正的气象”,但你问问唐本人,他有一年差点打起退堂鼓来。那会儿拍《长征》,他自己天天照镜子,还嫌自己太胖,叨咕“这长征路上可遭罪,我这张胖脸像吗?”话说回来,湖南口音也是大难题,左一句右一句都怕出戏。直到有天翻旧照片,看到毛主席披着旧军大衣,跟身边的人乐呵呵——唐国强盯了好久,忽然有点明白:伟人不是雕像,得有温度,得像人还得像“神”。这一下,他反而把包袱丢了,演员的劲头慢慢摸出来——不只是模仿,还要找“那个瞬间”的神采。
2.jpeg

拍《开国大典》那场戏,是唐国强“死磕”毛主席的巅峰。他在镜子前琢磨嘴角那个微妙的弧度,从天亮到天黑,化妆棉擦坏了好几块脸。拍《延安颂》,他学老区农民劈柴,手上起个大水泡,破了,结痂,又破。那劲头其实不是故意给观众看,比的是和历史的亲近。后来大伙儿看他的作品,觉得有点“神”,可没人知道唐国强也曾在卫生间里自我怀疑:到底像不像?
古月就更有意思了。大家都说他长得像毛主席,无论侧脸还是久久不语的眼神。但形似未必心安,他起初进剧组,总觉得自己被造型困住了。你看他刷牙都在学伟人摆动作——镜子挂在墙上,屋子里贴着照片,人活得跟塑像一样。后来为了还原毛主席抽烟的习惯,硬是每天抽半包旱烟,导演受不了才喊停,这人才想出含筷子的办法。拍戏拍到毛主席女儿李敏下意识喊他“爸爸”,那天他愣了好久。也许那一刻才明白,别人要的不是一张脸“扣在历史书上”,而是让观众心头发软、觉得亲切的那种“像”。从此,他演毛主席,开始放下模仿细节,更琢磨让角色活起来。古月最终成了那个看似最像毛主席的人,可他心里未必觉得“一定是仿得最真”。
3.jpeg

于和伟演毛主席,起初业内一片质疑,大伙儿印象里他是陈独秀,带点讽刺,瘦长脸,叼着烟。你让这样一个人转头演一代伟人,谁能不捏把汗?可于和伟就是敢——中山装系得严丝合缝,头发一梳下去,气场突然不一样。最挑剔的观众,眼珠子瞪了半天,也有人点头说“有点意思”。
于和伟要说形似,肯定没法跟古月一比。可他琢磨东西有个狠劲。长征路的旧照片,他翻了一摞又一摞,不厌其烦地看毛主席走路是胳膊怎么摆、表情什么时候缓下来。“伟人也累,也胆大,也有疲惫”,于和伟演出来的毛主席,有点儿内敛,有点自信,也有点遇事波澜不惊的沉静。像不像?其实没那么简单。演戏这个行当,绝不是拼“脸皮贴脸皮”。
4.jpeg

剧一开播,弹幕底下你能看见三代人的争执。有人就认死理:“脸皮要像!”有人愣是推崇神采:“走路就要那种气势!”也有人说,不管前辈还是新秀,只要演得让人想追下去,就是对了。说到底,观众不是评审团,谁都想在荧幕里找回自己心里的毛主席,不是照片,不是石雕,就是那个在沧桑中走出来的人。
得说句闲话,其实这样的较真反而可爱。像故宫那些修文物的老师傅说的,“修旧如旧”其实不是真正“复制”,是让它在当下活起来。演员演伟人,也该这样——不是贴个标签,而是让我们心里的毛主席重新发光发热。说“像不像”,有时不过是借机怀念。要真说“最像”的时刻,也许是看到某个动作、某个微笑时,觉得荧幕上这个人替我们说出了复杂心事。
5.jpeg

这样算下来,毛主席谁演得最好,说不完也争不完。丰碑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主席”。唐国强的庄重、古月的神似、于和伟的从容——没人能垄断那份情怀。有时想想,荧幕里那个伟人形象,其实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不太一样,像窗户的霜花,角度一换,样子就变了。
历史走远了,人们还在琢磨伟人“该怎么看”,也许只能用各自的小故事补全心里的“影子”。下次影院里再有人转头问你:“谁演得最像?”不如回问一句:“演到哪一刻,你觉得他不是演员了?”
6.jpeg

这样的毛主席,才算是活在我们心里吧。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