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刷短视频,很多人还记得那一年春晚。全网说的不是大明星,不是金曲舞台,而是一个什么都听不见的女孩,站在那里,舞出了千手观音!
那一刻,所有人盯着屏幕。邰丽华的动作,像长出一千手臂。有人说得直白——她是艺人里最没名气却最让人服气的,那个场景谁现在提起都忍不住一激灵。
突然爆红,她怎么突然消失了?!
你找不到她的娱乐八卦。没有综艺,没参加评委团,连采访都变少。网络热搜里,关于她的词条冷冷清清,网友议论声也是一片寂静。很多人觉得奇怪,明明能靠脸靠奖吃一辈子,为什么突然淡出了?
她去了哪里?原来消失背后,是完全不同于娱乐明星的另一种生活。普通人一天之内都能感受得到的场景,她几乎样样体验过。
她出生在湖北宜昌。家境很普通。两岁还在学说话,结果一场麻疹发烧,因为一针退烧药,一耳听觉彻底消失!之后的童年,世界就是一个没有声音的玻璃罩。谁理解过那种安静到窒息,想哭都找不到地方哭的感觉?
上学是进了聋哑学校。班里学生互相用手动作交流,老师教的是手语。母亲有时候看着她背影叹气——好日子也许离这个家庭远远的呢。
可谁想得到,安静的课堂上,她一上律动课就来劲。别人听歌找感觉,她踩地板“听”节奏,踏一下地板跳一下舞。没人觉得她怪,反倒被同学老师全都盯住了。
15岁进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开始正儿八经舞蹈训练。别人教舞,她学得慢,因为音乐全靠别人给的节拍。她坐在角落抠动作抠神态,一个手势练一下午!
她19岁第一次被带出去,在意大利,台下人看懵了。
有记者说,见过很多舞者,却没一个能像她一样安静地把自己跳进鼓点里。这才刚起步,她就成了“美和人性的使者”。
世界看到过很多励志故事,但像邰丽华这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去当“和平艺术家”的,真不多。
她还考美术学院装潢系,毕业后教聋哑孩子美术、舞蹈。真正变成专业队员已经成年,后来进了省艺术团,然后到了北京,担任全国残疾人艺术团队长。
2000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跳《雀之灵》,一万观众的目光就那么聚焦在她身上。全场鸦雀无声后爆出来的掌声——那一刻,她彻底火了
但真正让所有国人记住她的,是2004年带领一帮听障舞者,在希腊残奥会闭幕式现场跳的《千手观音》。每个人都是残疾,每个人都用手语和观众沟通。
2005年春节晚会彻底让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她成了中国残疾人偶像级人物,可是名气和聚光灯没有把她套牢,她带新人排练节目,参加巡演,事无巨细亲自管紧。
全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邰丽华和艺术团的足迹去过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每一次飞行她都带着几十个人,既是艺术指导也是生活老师,凡事都自己上。
做明星,她早就不用做了。可她偏偏咬咬牙留下来,帮残疾人团队“扛事”。
这背后其实藏着个很现实的理由——她有自己的家庭,有难以割舍的牵挂。1995年认识丈夫李春,工程师背景,能通过纸笔和手语交流。两个人长久异地,结婚、再到女儿出生,每天靠无数短信撑起生活。
结婚生子后,家庭成了她新的世界。
很多粉丝想追星,追无门。有些网友觉得,辛苦打拼那么多年,值吗?但有人理解,舞台的光亮和孩子身边的灯火,哪个更重?只要亲历过家庭责任的,才明白那种矛盾滋味。
邰丽华做了新妈妈,还成了政协委员。有人说这是荣誉,也有人觉得“走仕途”了。可她的提案里,字字句句都是实打实的残疾人关切。
关注特殊儿童筛查、返贫风险,无障碍环境、随班就读,政策背后都是一张张具体的脸和一个个普通家庭。
她自己说:我想让大家看到,残疾人不是等人可怜的,他们可以自立自强。
可正因为她极少在公众面前煽情,很多人觉得她越来越“远离群众”。她曾经说过,自己最挂心的是基层残疾孩子能不能有机会读书、能不能陪着健全的孩子一起长大。
有时候当委员的身份参加活动,她都会在开会现场用手语“唱”国歌。她说过,自己宁愿默默无闻,也不想沦为一场表演。
可大家熟悉的“明星偶像”到底就是要曝光多、谈资多才算成功吗?她没走娱乐化路线,就被贴上“消失”的标签,到底是她错了吗?
其实,每一年她都没停。艺术团新项目从敦煌群舞到融合现代科技,走遍全国小城市和小学,拉合作资源,推进全国无障碍艺术普及。2021年,她亲自担纲春晚的艺术指导,把听障版、视障版做得精益求精。她跑基层教手语,带新人上台。无数台下观众哭了,可是被媒体问到感受,她却说“我很平凡。”
每次获得奖项,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人榜……镜头只扫一下,之后她又消失在幕后
这个时代大众眼里“好女人人设”,结婚生子、事业、孝敬父母全得沾边,才算完美人设。可是邰丽华偏偏是啥都像,但又完全不是。
有人觉得她太低调,是“不红了”才淡出。有人说,她做的是公益不是娱乐,没必要常年露脸。也有人打趣,“每次国家需要才出来,平时过得比明星自在。”
终于,有人意识到,其实她是在帮所有残疾孩子、家庭打前阵。
大舞台上的发光,也是无数家庭小天地的一个出口。她不是歌舞明星,她是现实生活里推着事往前走的人。
你说,这样的人要曝光度、要流量、要八卦、要娱乐圈待遇吗?还是要带着残疾人团队,一步步往前冲?
一面是家庭责任,一面是社会使命,还有一群等着机会的残疾孩子
这中间的舍得、隐忍、坚持,是只有经历那一地鸡毛和烟火气的老百姓才会懂的真实。
她这条路,谁说得清对错?你怎么看她的选择?如果换成你,会怎么选?敢不敢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